欢迎光临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社杂志社! 北京时间: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期刊简介 栏目设置 投稿须知 杂志封面 在线投稿 作者留言 联系我们
《农业开发与装备》官网邮箱:nykf@vip.163.com ,欢迎投稿!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主办单位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编辑出版 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社
主  编 陈巧敏
副  社 胡进鑫
主  任 李 丹
投稿邮箱 nykf@vip.163.com
咨询电话 010-51459908 025-84346221
社  址 南京玄武区柳营100号
刊  号 ISSN1673-9205
     CN32-1779/TH
邮政代号 28-284

试验研究 您的位置:首页 - 试验研究

连麦7号小麦稻茬播种密度比较试验研究

已阅:652

钱 省,高雁茹,陈 芹*  

(东海县农业委员会,江苏东海 农业管理论文发表

摘要:连麦7号是由连云港市农科院育成的较耐迟播的中早熟半冬性品种,为了探索该品种在东海县稻茬麦区高产栽培技术,2016年秋播在东海县石榴示范基地进行了连麦7号小麦密度试验,以寻求该品种在该县稻茬麦区丰产栽培的适宜种植密度,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连麦7号在当地早稻茬,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小麦株高呈逐渐趋势,穗长减少,退化小穗增多,单株成穗下降,呈逐渐增长趋势,适期播种为10月下旬前期,密度以基本苗20万苗/667m2为最佳,产量最高。

关键词:稻茬麦;连麦7号;适宜密度;比较试验;产量

东海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常年温和湿润,日照充足,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小麦常年种植面积7.8hm2左右,总产量保持在48t以上,占东海县粮食总产的46%左右,小麦年总产值近9亿元。为了提高小麦产量和增加农民效益,东海县农业科技人员不断探索小麦高产高效新方法,以期达到农民增产,农户增收的目的。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品种

连麦7号,由连云港金万禾种业有限公司提供。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6个处理:处理1:基本苗8万苗/667m2,处理2:基本苗11万苗/667m2,处理3:基本苗14万苗/667m2,处理4:基本苗17万苗/667m2,处理5:基本苗20万苗/667m2,处理6:基本苗23万苗/667m2,重复三次,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13.4 m2,小区间隔40 cm,重复间隔50 cm

1.3  试验地情况

试验在石榴街道小麦示范片基地进行,前茬为水稻,品种徐稻9号,产量为620kg/667m2,试验地势平坦,肥力均匀。供试土壤土质为腰黑黄土,肥力中等。试验前化验土壤理化性状为:pH6.8、有机质2.04%、有效氮105.1 mg kg-1、速效磷29.7 mg kg-1、速效钾87.2 mg kg-1

2  试验过程

前茬水稻于1020日收割后用大型拖拉机旋耕地2遍,后划区人工机械整地,1022日人工条播,行距20 cm,播前施45%氮磷钾含量各15%的复合肥50 kg/667m2,尿素10 kg/667m2324日结合浇水施尿素15 kg/667m2610日收获,其他管理同大田常规管理一致。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基本苗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不同处理主要性状及产量构成(667m2)

处理

株高

(cm)

穗长

(cm)

退化小穗

()

亩穗数

w

穗粒数

(个)

千粒重

g

理论产量

kg

实际产量

kg

处理1

69.9

9.1

1.8

26.12

34.2

38.5

343.92

302.5

处理2

73.3

8.7

2.4

32.8

32.1

38.4

404.31

357.5

处理3

76.6

8.7

2.8

37.2

31.4

39

455.55

416.67

处理4

77.8

8.5

2.8

39.05

30.6

39.2

468.41

441.67

处理5

78.5

7.7

3

41.6

29.8

39.2

485.95

478.33

处理6

78.7

7.66

3.1

43.3

28.3

38.4

470.55

450.83

从表1看出: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小麦株高从69.9 cm增加至78.7 cm,基本苗越多,株高就越高,穗型变小,23万基本苗的株高比8万基本苗的高8.8 cm;穗长从9.1 cm减至7.66 cm,穗长小1.44 cm,随基本苗增多,退化小穗增多,单株成穗下降;小穗退化从1.8个增至3.1个,亩穗数从26.12万增加至43.3万,呈逐渐增长趋势,穗粒数随着亩穗数增加从每穗34.2个减少至28.3个。

各处理中,以基本苗20万的产量最高,产478.33 kg/667m28万基本苗的产量最低,产302.5 kg/667m220万基本苗较8万基本苗产量高175.83 kg,且产量随基本苗的增加而增加,基本苗超过20万产量略有降低,见表1。通过方差分析,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20万基本苗的产量显著高于14万、11万、8万三个处理,增产达极显著,8万和11万基本苗的较其它各处理减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万基本苗、23万基本苗间产量差异不显著,20万与17万基本苗间产量差异达显著以上水平,而23万与17万和17万和14万基本苗间产量差异不显著。这就说明1720万基本苗都能获得较高产量。从试验结果来看,一般稻茬麦大田条件下,连麦7号产450 kg/667m2以上,基本苗应在17万以上。分析产量三要素,穗数随基本苗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穗基本苗的增加而减少,千粒重变化不大。

3.2  不同基本苗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不同处理的茎蘖动态(万/667m2

处理

越冬期

返青期

拔节期

抽穗期

成熟期

处理1

9.4

54.72

78.89

34.62

26.12

处理2

11.28

67.55

97.22

41.93

32.8

处理3

16.92

81.84

112.3

43.14

37.2

处理4

20.82

98.39

130.56

45.21

39.05

处理5

22.2

106.05

147.22

48.18

41.6

处理6

25.6

116.4

160.56

50.26

43.3

从表2可以看出:处理1至处理6,越冬期茎蘖数从9.4万苗到25.6万苗,而到了返青期,茎蘖数从54.72116.4万苗,拔节期茎蘖数达到最大即高峰苗,从78.89万苗到160.56万苗,到了成熟期,亩成穗26.12万穗至43.3万穗。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6个处理整个生育过程中,基本苗越高,群体越大。基本苗太少,群体过小,成穗不足,基本苗越多,群体越大,成穗数越多。它们之间的关系呈正相关。

3.3  不同基本苗对单株性状的影响

3 不同处理的小区产量(kg

处理

总和

平均

处理1

5.9

6.05

6.2

18.15

6.05

处理2

7.25

6.6

7.6

21.45

7.15

处理3

8.5

7.9

8.6

25

8.33

处理4

9.15

8.5

8.85

26.5

8.83

处理5

9.1

9.8

9.8

28.7

9.57

处理6

8.8

8.89

9.3

27.05

9.02

从表3可以看出:处理1至处理6的产量呈正态分布,处理5为拐点,产量最高,至处理6产量下降。                  

4  方差分析

变异来源

df

ss

Ms

区组间

2

0.5575

0.2786

密度间

5

26.0046

5.2009

误差

10

0.9592

0.0959

总和

17

27.5213

 

5  多重比较

处理

小区产量(kg

差异显著

0.05

0.01

处理5

9.57

a

A

处理6

9.02

ab

AB

处理4

8.83

bc

AB

处理3

8.33

c

B

处理2

7.15

d

C

处理1

6.05

e

D

注:LSD0.05=0.56kg/13.4m2),LSD0.01=0.80kg/13.4m2)。

4  结果与讨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小麦株高呈逐渐趋势,穗长减少,退化小穗增多,单株成穗下降,呈逐渐增长趋势;在本试验条件下,基本苗20万以下,产量随基本苗的增加而增加,超过20万产量有下降趋势,依据试验结果,我们认为,连麦7号在当地作早稻茬,在10月中旬末到下旬初播种,适宜种植密度以以20/667m2基本苗较为适宜。

本文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