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社杂志社! 北京时间: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期刊简介 栏目设置 投稿须知 杂志封面 在线投稿 作者留言 联系我们
《农业开发与装备》官网邮箱:nykf@vip.163.com ,欢迎投稿!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主办单位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编辑出版 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社
主  编 陈巧敏
副  社 胡进鑫
主  任 李 丹
投稿邮箱 nykf@vip.163.com
咨询电话 010-51459908 025-84346221
社  址 南京玄武区柳营100号
刊  号 ISSN1673-9205
     CN32-1779/TH
邮政代号 28-284

试验研究 您的位置:首页 - 试验研究

麻育秧膜在水稻育苗中的应用效果试验研究

已阅:740

高 源

(海伦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黑龙江海伦 农业管理论文发表

摘要:通过采用麻育秧膜育苗试验,并配套实施智能催芽、适时插秧等综合技术措施进行水稻绿色优质栽培,促进水稻提质增效,及验证新材料育苗的适应性及可行性。

关键词:水稻育苗;育苗膜;试验研究

引言

近年来我市在水稻种植中围绕“生态、绿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政府、农户和企业的合力作用,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组织为主体,以先进的大马力农业机械为载体,优化配置现代农业装备、开展技术集成与创新,通过采用麻育秧膜进行水稻育苗,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步伐,真正实现了新技术与农民需要相结合,使农民实现了通过选用好的育秧材料进行培育壮苗而获得高效益、高回报,同时振兴了水稻产业,促进了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

试验研究的目的

随着科技进步及发展,水稻智能程控水稻浸种催芽、水稻大棚育秧小区建设水平不断提高,随之带来的是如何高标准育苗问题,首先要选择好的育秧材料,今年按照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我们进行麻育秧膜育苗的试验研究,麻育秧膜是江西井竹公司生产的用麻纤维作原料加工生产的育秧配套产品,该产品采用的有机原料,无添加、可降解、是绿色水稻生产的理想配套产品,应用后能够促进盘根、在插秧时伤苗极少,水稻插秧后返青较快,增产效果非常明显,为了充分发挥麻育秧膜在水稻生产中的作用,进一步验证该产品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为将来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进行了试验研究。

试验基本情况

试验落实在生产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的水稻主产乡镇,采用集中智能催芽。325日~327日开始浸种,浸种水温保持在1112℃,浸种79天,达到浸透标准,在温度3032℃条件下催芽,当种子80%破胸露白时,将温度降低到25℃,当芽长12 mm时出箱,1520℃环境炼芽。建开闭式肩部通风育秧大棚。上年秋季备好床土、做好置床。315开始清雪扣棚做床,418日配制床土、摆放秧盘,床土pH值调到4.55.5,选用了麻育秧盘、机插平盘、毯式秧盘三种,摆盘时秧盘与置床要靠紧靠实。当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6℃、棚内温度12℃时即可播种。机播芽种0.60.75 kg/m2,三膜覆盖。温度控制播种到出苗3032℃、出苗到一叶一心2528℃、一叶一心到二叶一心2225℃、二叶一心到三叶一心2022℃。在水分管理上做到“三看”浇水,即一看床土表面是否发白和根系生长情况;二看早晚叶尖是否吐水;三看午间心叶是否卷曲,如床土发白、根系发育良好、早晚心叶叶尖不吐水或午间心叶卷曲,则在早晨8时左右浇水,一次浇透。及时通风炼苗,逐渐加大通风量。保持旱育条件,出现旱象起早浇水,一次浇透。在秧苗1.5叶期,普遍调酸一次。为了预防青枯病、立枯病的发生,主要选用含有恶霉灵和甲霜灵的单剂或复混制剂。用3%的恶甲水剂200倍液或97%恶霉灵原粉稀释3 000倍液均匀喷洒,用药液23 kg/m2,间隔7天喷一次。移栽前一天做好秧苗三带工作,一带肥,施磷酸二铵15 kg/100 m2,喷少量水使肥粘在苗床上;二带药,用70%艾美乐6g/100m2兑水喷洒;三带增产菌,0.15%天然芸苔素2 ml/667 m2兑水喷洒。同时做到了机械规范整地。建设标准良田,格田面积在6 666.6710 000 m2,单排单灌;上年秋收后及时整地,翻旋结合,翻一年旋二年,翻深1822 cm,旋深1214 cm420日开始放水泡田,泡田35天后,进行搅浆整地。整地要达到齐、大、平、净、瘦、直、匀、深标准。即格田四周整齐一致,扩大格田面积,格田内高低差不超过3 cm,捞净田间植株残渣,搅浆整地沉淀10天左右、田面手指划沟慢慢恢复达到了最佳沉淀状态,在最适插秧期内进行了插秧,插秧采用(40-20*12 cm的宽窄行人工手插秧,每穴45株,其它管理措施同常规生产田一致。

试验研究方法

试验采用大区对比法,不设重复,共设3个处理,处理1麻育秧膜400盘,处理2为机插平盘100盘,处理3为毯式秧盘(常规对照),本田设三种插秧方式。

调查与分析

4.1  水稻秧苗素质调查

在水稻秧龄36天时进行了秧苗素质调查,主要调查叶龄、苗高、根数、根长、茎粗及百株干重等。处理1采用麻育秧膜的秧龄36天时叶片数3.9片叶,苗高14.1 cm,根数14.3条,根长4.1 cm,茎粗2.3 mm,百株干重3.3 g;处理2采用机插平盘育苗的秧龄36天时叶片数4.1片叶,苗高14.5 cm,根数11.7条,根长3.3 cm,茎粗2.1 mm,百株干重2.9 g;处理3采用毯式秧盘育苗的秧龄36天时叶片数3.9片叶,苗高14.2 cm,根数14.1条,根长4.2 cm,茎粗2.3 mm,百株干重3.2 g;从秧苗素质调查结果看出,麻育秧膜处理的较机插平盘对照叶片数少0.2片,苗矮0.4 cm,根数多2.6条,根长多0.8 cm,茎粗多0.2 mm,百株干重多0.4 g,处理1于处理3毯式秧盘育苗的差异不大。

4.2  生育进程调查

物候期调查结果为;处理1:播种期49日,移栽期为515日,返青期为528日,分蘖期为61日,抽穗期为722日,成熟期为912日;处理2:播种期49日,移栽期为515日,返青期为531日,分蘖期为63日,抽穗期为724日,成熟期为915日;处理3:播种期49日,移栽期为515日,返青期为528日,分蘖期为61日,抽穗期为722日,成熟期为913日;从生育进程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育秧膜处理的生育进程均较对照机插纸盘明显提前,返青期提前3天,分蘖期提前2天,抽穗期提前2天,成熟期提前3天,较毯式秧盘育苗的差异不明显。

4.3  田间调查及室内考种产量调查

910日,在水稻成熟期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到试验地块进行了产量调查,每个处理取3点,每点2 m2,调查水稻的产量构成因素,并且进行了考种调查,结果如下:

处理1:穴数为23.3/m2430.1/m2,穗粒数93.1粒,单穗实粒数89.1粒,空瘪粒4.0粒,结粒率95.7%,千粒重26.17 g,产量37.91 kg/m2,折合产量568.65 kg/667m2;处理2:穴数为23.3/m2411.5/m2,穗粒数96.1粒,单穗实粒数86.7粒,空瘪粒9.4粒,结粒率92.9%,千粒重26.03g,产量35.1 kg/m2,折合产量526.5 kg/667m2;处理3:穴数为23.3/m2427.8/m2,穗粒数94.1粒,单穗实粒数90.3粒,空瘪粒3.7粒,结粒率95.3%,千粒重26.15 g,产量38.18 kg/m2,折合产量572.7 kg/m2;从调查结果显示,育秧膜处理的均较机插纸盘平方米穗数分别多18.6穗,结实率高,千粒重多,表现增产,增产幅度达到8%,但与毯式秧盘育苗的产量性状及产量差异不大。

在水稻育秧上采用麻育秧膜育苗同机插纸膜比较能够提高秧苗素质,秧苗根系发育健壮,株高略矮,抗倒伏能力增强,同时加快水稻生育进程,促进水稻早抽穗结实,千粒重增加,增产增收效果较明显,建议该产品可适当扩大试验示范推广面积,以进一步验证它的可行性。

管理措施

5.1  加强试验项目组织领导,明确责任抓落实

单位成立了试验项目的技术指导小组。组长由水稻站站长负责全面技术性工作,承担技术方案制定、田间试验设计、技术咨询、技术指导、技术培训,提出阶段性技术建议等工作。

5.2  召开育苗现场会,进行观摩交流示范引带

在育苗阶段组织种田大户、农村科技明白人,新型职业农民及大型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召开了现场观摩交流会,育秧膜育苗试验的落实对推动我市水稻生产提质增效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农户的需求上做到了抗逆增产、节本轻简、优质增效、肥田养地、环境友好。

本文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