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彩玲
(潜山市植物检疫保护站,安徽潜山 农业管理论文发表)
摘要:为了明确杀菌剂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效以及不同药械对防效的影响,选用噻唑锌和氯溴异氰尿酸两种杀菌剂,分别采用无人机和电动喷雾器进行了防治细菌性条斑病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无人机防治后7天的效果均大于90%,背负式电动喷雾器防治后7天的效果均大于85%,无人机的防效优于电动喷雾器的防效。无论使用何种药械,施药后7天,氯溴异氰尿酸,的防效均高于噻唑锌的防效,施药后14天,氯溴异氰尿酸的防效均低于噻唑锌的防效,方差分析达极显著水平。说明噻唑锌持效性较好,氯溴异氰尿酸的速效性较好。其结果为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和化学农药减量施用提供了科学支撑。
关键词:细菌性条斑病;无人机;噻唑锌;氯溴异氰尿酸;防治效果
0 引言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Bacterial
leaf streak)是国内植物检疫对象之一,是由稻黄单孢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引起的一种水稻病害。1993年潜山市首次发现后一直呈间歇发生态势,2018年在全省普遍发生,定远县发生面积达10万 hm2因其暴发性强,潜在风险大。精准施药是化学农药减量控害增效的重要途经,正确选用施药器械能提高农药的防控效果,提高农药的利用率和劳动工效。为了有效控制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危害,提高农药的防效和利用率,2018年,选用20%噻唑锌SC和50%氯溴异氰尿酸SP两种杀菌剂,分别采用无人机和电动喷雾器进行了防治细菌性条斑病药效试验,以期明确杀菌剂的防效以及不同药械对防效的影响,为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和化学农药减量施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1)20%噻唑锌SC(浙江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市售))。
2)50%氯溴异氰尿酸SP(南京南农农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
1.2 施药器械
1)3W-6TTA-10型农用无人机(北方天途航空技术发展(北京)有限公司生产)。
2)背负式电动喷雾器XF—16M9(台州市协丰机械有限公司生产)。
1.3 试验设计
试验在安徽省潜山市王河镇水稻良种示范场试验基地进行。供试水稻品种为Y两优808,5月24日播种,6月15日机插,试验田肥力中上等,试验时水稻处孕穗末期。分别于2018年7月26日和8月3日两次施药,第1次施药时为细条病初发期。
本试验共设5个处理:①无人机+20%噻唑锌SC 1 800 mL/hm2;②无人机+50%氯溴异氰尿酸SP 600 mL/hm2;③电动喷雾器+20%噻唑锌SC 1 800 mL/hm2;④电动喷雾器+50%氯溴异氰尿酸SP 600 mL/hm2;⑤空白CK。每个试验处理大区面积0.133 hm2。2个重复,随机排列。
1.4 调查方法与时间
调查统计采用定点调查方法每区固定4个点,每个点固定4丛水稻,每株水稻调查上部3张叶片。施药前调查每区水稻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第2次施药后7天和14天分别调查每区病叶率和病情指数,计算防治效果。
病情分级标准:0级,叶片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1%以下;3级,病斑面积1%~5%;5级,病斑面积占6%~25%;7级,病斑面积占26%~50%;9级,病斑面积占51%以上。
1.5 计算公式
病情指数=Σ(各级病叶数×相对级值)/(调查总叶数×9)×100;
防治效果(%)=(药后对照区病情增长率-药后处理区病情增长率)/药后对照区病情增长率×100;
病情增长率(%)=(药后病情-药前病情)/药前病情×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械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效果
由表1可以看出,无人机和背负式电动喷雾器用于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无人机防治后7天的效果均大于90%,14天的防治效果均大于83%;背负式电动喷雾器防治后7天的效果均大于85%,14天的防治效果在78.94%~81.44%之间,经方差分析达极显著水平(p<0.01)(见表2)。无人机的防效优于电动喷雾器的防效。
表1 不同药械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效果
|
药械
|
药剂,mL/hm2
|
药前
|
药后7天
|
药后14天
|
|
病叶率%
|
病指
|
病叶率%
|
病指
|
防效%
|
病叶率%
|
病指
|
防效%
|
|
无人机
|
20%噻唑锌SC,1800
|
0.63
|
0.25
|
2.52
|
0.95
|
90.89A
|
2.79
|
2.12
|
85.25A
|
|
50%氯溴异氰尿酸SP,600
|
0.69
|
0.24
|
2.47
|
0.88
|
91.32A
|
2.81
|
2.26
|
83.39B
|
|
电动喷雾器
|
20%噻唑锌SC,1800
|
0.71
|
0.22
|
2.65
|
1.12
|
86.70B
|
3.42
|
2.29
|
81.44C
|
|
50%氯溴异氰尿酸SP,600
|
0.61
|
0.25
|
2.73
|
1.07
|
89.33C
|
3.66
|
2.92
|
78.94D
|
|
空白对照(CK)
|
0.72
|
0.20
|
34.56
|
6.35
|
|
45.42
|
10.34
|
|
注:表中数字为二次重复的平均数,各列字母不同代表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
|
表2 药后7天防效(反正弦平方根转换)的方差分析表(固定模型)
|
|
变异来源
|
平方和
|
自由度
|
均方
|
F值
|
p值
|
|
药械间
|
16.5213
|
1
|
16.5213
|
159.7320
|
0.0002
|
|
药剂间
|
3.8227
|
1
|
3.8227
|
36.9590
|
0.0037
|
|
药械x药剂
|
1.8127
|
1
|
1.8127
|
17.5250
|
0.0138
|
|
误差
|
0.4137
|
4
|
0.1034
|
|
|
|
总变异
|
22.5704
|
7
|
|
|
|
2.2 不同药剂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冶效果
结果见表1,无论使用何种药械,施药后7天,50%氯溴异氰尿酸SP,的防效均高于20%噻唑锌SC的防效,施药后14天,50%氯溴异氰尿酸SP,的防效均低于20%噻唑锌SC的防效,经方差分析达极显著水平(p<0.01)(见表2)。说明噻唑锌持效性较好,氯溴异氰尿酸的速效性较好。
2.3 药剂对水稻安全性的评价
本次试验未见对水稻有明显不良影响,对水稻生长安全。
3 结语
1)试验结果表明,应用无人机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在发病初期连续施药2次,能迅速控制病害的扩散蔓延,防效好,工效高。背负式电动喷雾器防效低于无人机的效果。人工防治效益低,且水稻细菌性条斑菌从机动细胞和伤口侵入,靠雨水传播,人工田间作业会增加人为传播的机率。
2)由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暴发性强,抓住初发期迅速用药至关重要,氯溴异氰尿酸和噻唑锌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均有好的防治效果,其中氯溴异氰尿酸表现较好的速效性,噻唑锌持效性略优。
本文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