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社杂志社! 北京时间: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期刊简介 栏目设置 投稿须知 杂志封面 在线投稿 作者留言 联系我们
《农业开发与装备》官网邮箱:nykf@vip.163.com ,欢迎投稿!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主办单位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编辑出版 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社
主  编 陈巧敏
副  社 胡进鑫
主  任 李 丹
投稿邮箱 nykf@vip.163.com
咨询电话 010-51459908 025-84346221
社  址 南京玄武区柳营100号
刊  号 ISSN1673-9205
     CN32-1779/TH
邮政代号 28-284

试验研究 您的位置:首页 - 试验研究

叶面喷施水溶性硅肥对水稻产量及其物质生产的影响

已阅:2128

朱 薇,全坚宇,陈 豪,张绪美,邓 鹏

(太仓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太仓 农业管理论文发表

摘要:研究了水溶性硅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毯状苗机插水稻叶面喷施水溶性硅肥,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水稻的叶面积指数,增强光合能力,改善穗部性状,从而提高水稻产量。对比各处理,喷施硅肥处理产量优于空白对照,且拔节期及抽穗期两次喷施的处理结果最优。从水稻产量及生产成本等方面综合考量,建议拔节期一次施用,增产效果也较理想。

关键词:水溶性硅肥;水稻;产量;物质生产

引言

硅元素被国际土壤界认为是继氮、磷、钾之后第四种植物营养元素[1]。水稻在我国粮食作物中占首位,同时也是喜硅作物之一。随着水稻持续高产、土地复种指数的提高,我国大部分水稻种植地区的土壤都存在缺硅的现象,从而影响水稻产量的提高[2]。主要表现在各种病虫害的增加,空秕粒率上升,千粒重下降,硅肥已经成为水稻高产稳产的限制因素[1]。为此,笔者就叶面喷施水溶性硅肥对水稻产量及其物质生产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以期为大面积水稻持续稳定高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8年在现代农业(稻麦)产业技术体系太仓示范基地进行。土壤为沙夹垅,肥力水平中等,地力均匀,土壤有机质25.65 g/kg,全氮1.88 g/kg、碱解氮128.92 mg/kg、有效磷12.89 mg/kg、速效钾90.57 mg/kg。常年稻麦两熟,前茬为扬麦16号。

1.2  供试材料

供试品种:武运粳30号,早熟晚粳稻品种,全生育期约160天;供试肥料:“鲁佳1号”水溶性硅肥,淄博山佳硅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3  试验设计

水稻毯苗机插,68日大田移栽,株距12 cm,基本苗7万~8万苗/667m2。试验设3个处理,每处理试验面积0.02 hm2,每个处理设置3个重复。处理1:水稻抽穗期(94日)喷施硅肥1次,用量为500 g/667m2,稀释400倍后叶面均匀喷雾;处理2:在水稻拔节期(81日)、抽穗期(94日)等量喷施硅肥各1次,用量均为500 g/667m2,稀释400倍后叶面均匀喷雾;处理3:空白对照(CK)。各处理大田期肥水管理保持一致,纯氮总量20.3 kg/667m2,按基肥:蘖肥:穗肥=4:3:3施入,钾肥按基肥:穗肥=1:1施入,磷肥全部作基肥。

1.4  测定项目和方法

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量测定:于水稻结实期(抽穗后20 d),采用博特牌叶面积测量仪测定每处理水稻叶面积,据此计算叶面积指数;同期按穴平均株数,每处理取样5穴,105℃杀青,80℃烘干至恒重,测定各处理干物质量。

产量测定:于水稻成熟期,每处理调查3个点,每点连续调查30穴,按平均穗数取样3穴,进行理论测产。考种项目包括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计算理论产量。每处理收割前调查田间病害发生及水稻倒伏程度,11月初机械收割,计算稻谷实产。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由表1可见,叶面喷施硅肥对水稻产量有较大的提升作用,产量以两次等量喷施硅肥的T2处理最高,拔节期一次喷施硅肥的T1处理次之,对照处理明显低于前两个处理。T2T1处理分别比CK处理增产6.64%5.79%,与对照相比差异达显著水平,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从产量构成来看,不同处理有效穗在20.6万~20.9万穗/667m2,无显著差异;叶面喷施硅肥的处理,每穗粒数均要高于CK处理,差异显著,以T2处理的每穗粒数最多,T1处理次之,分别较CK处理增5.6粒和2.9粒,两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同样,施用硅肥的处理,结实率和千粒重均高于CK处理,其中T2处理的结实率最高,为94.43%,较CK处理提高1.45个百分点,T1处理的千粒重最高,较CK处理高出0.49 g

因此,叶面喷施水溶性硅肥有助于水稻颖花的增殖,提高水稻的总粒数,并且能减少颖花退化,对水稻结实率及千粒重也有一定的正面影响,但不显著。比较各处理水稻产量构成,喷施硅肥处理增产的决定因素是每穗粒数的提高。

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处理

667m2穗数

每穗粒数(粒)

结实率

%

千粒重(g

理论产量  kg/667m2

实产(kg/667m2

T1

20.86

±1.37a

131.5

±9.25b

94.27

±4.30a

28.18

±1.03a

728.7

±1.72b

714.5±9.63b

T2

20.65

±2.28a

134.2

±7.17b

94.43

±5.24a

27.96

±2.31a

731.7

±8.30b

720.3±10.33b

CK

20.63

±2.39a

128.6

±3.66a

92.98

±1.92a

27.69

±2.41a

683.1

±7.92a

675.4±15.63a

注:表中数据为平均值±标准偏差,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下表同。

2.2  不同处理对水稻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生产的影响

叶面积指数是水稻群体结构的重要量化指标,干物质积累是水稻产量的物质基础,二者对水稻产量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表2可见,叶面喷施硅肥的两个处理,水稻结实期叶面积指数均显著高于CK处理,其中以T2处理的LAI最高,较对照提高7.9%T1处理次之,较对照提高5.6%。不仅是叶面积指数,不同处理对水稻结实期的干物质积累也有相关影响,以T2处理的干物质量最高,达140.94 g/穴,其次为T1处理,为138.82 g/穴,对比CK处理,T2T1处理的干物质量分别增加7.1%5.5%,差异显著。

可见,叶面喷施水溶性硅肥有助于改善水稻群体结构,提高水稻叶面积指数,由于叶是水稻的主要光合器官,适当提高叶面积指数可以增强水稻的光合作用,使干物质积累量得到提升,这与本试验水稻结实期各处理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的变化趋势相符合。

不同处理对水稻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生产的影响

处理

干物质量(g/穴)

叶面积指数LAI

干物质量比对照±(%

T1

138.82±1.03b

5.51±0.05b

5.5

T2

140.94±3.09b

5.63±0.23b

7.1

CK

131.59±2.55a

5.22±0.17a

/

2.3  不同处理对水稻生育进程及抗病、抗倒伏性的影响

由表3可看出,不同处理水稻生育进程保持一致,未见变化。通过田间病害调查,对比CK处理,叶面喷施硅肥的处理稻曲病发病率有所降低,稻瘟病平均发病率略有降低,各处理纹枯病均未有发生,无从比较。T1处理稻曲病发病率最低,为0.11%,稻曲病发病率从低到高依次是T1处理、T2处理和对照处理。

本试验中,叶面喷施水溶性硅肥能一定程度上提高水稻的抗病性,主要表现为稻曲病发病率减少,对其他病害的抗病性提高较为有限。如表3所示,对比CK处理,喷施硅肥处理稻瘟病差异不显著,而稻曲病呈显著差异性。另外,试验中各处理水稻均未有发生倒伏,因此,水溶性硅肥产品对水稻抗倒伏的作用未能体现,尚有待进一步的试验。

不同处理对水稻生育进程及抗病、抗倒伏性的影响

处理

移栽期

拔节期

抽穗期

成熟期

稻瘟病

 发病率(%

纹枯病

发病率(%

稻曲病

发病率(%

倒伏率

%

T1

68

81

94

112

0.91±

0.03a

0

0.11±

0.0034b

0

T2

68

81

94

112

0.87±

0.063a

0

0.12±

0.0022b

0

CK

68

81

94

112

0.92±

0.016a

0

0.18±

0.0041a

0

结语

水稻叶面喷施水溶性硅肥,能一定程度上提高水稻的叶面积指数,增强光合能力,改善穗部性状,小幅提升抗病能力,具有较好的增产效果。从产量来看,水稻拔节期、抽穗期两次等量喷施的处理产量最高,较对照增产6.64%,拔节期一次喷施硅肥的处理产量次之,较对照增产5.79%,从产量构成来看,增产的决定因素为每穗粒数的提高。

本试验还发现,水溶性硅肥在水稻拔节期及抽穗期两次施用,最终产量仅略优于拔节期一次施用,因此,笔者建议该硅肥产品在水稻拔节期使用为佳,用量为500 g/667m2,可减少生产投入,增产效果也较理想。

同时,大量研究表明,硅肥亦可以作为阻控剂,阻止水稻籽粒吸收土壤中污染物,从而进一步保障水稻安全生产。

本文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