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社杂志社! 北京时间: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期刊简介 栏目设置 投稿须知 杂志封面 在线投稿 作者留言 联系我们
《农业开发与装备》官网邮箱:nykf@vip.163.com ,欢迎投稿!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主办单位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编辑出版 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社
主  编 陈巧敏
副  社 胡进鑫
主  任 李 丹
投稿邮箱 nykf@vip.163.com
咨询电话 010-51459908 025-84346221
社  址 南京玄武区柳营100号
刊  号 ISSN1673-9205
     CN32-1779/TH
邮政代号 28-284

农业开发 您的位置:首页 - 农业开发

凉州区节水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已阅:1126

 冯玉基

(武威市凉州区金塔河水利管理处,甘肃武威 农业管理论文发表

摘要:多年来,在国家政策带动和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对涉及到国民经济的民生水利,进行了不懈的建设和改造,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水供水效益不断提升。通过加强宣传培训、深化水权改革、实施节水改造、调整产业结构、推广高效节水技术等综合措施,大力推行以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管理节水等为主的农业综合节水模式,全区农业节水水平逐步提高,区域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关键词:节水农业;现状;对策

1凉州区基本情况

凉州区位于河西走廊东端,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总面积5081 km2。全区辖19182个生态建设指挥部,7个城区街道,449个行政村,总人口101.4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6.47万人。属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160 mm,蒸发量2 020 mm,属资源性缺水区域。区内黄羊河、杂木河、金塔河、西营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8.98亿 m3,平均渠首引进量为6.8亿 m3,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包括重复利用部分)为2.86亿 m3,实际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9.66亿 m3。全区辖4个河井水混灌区、3个纯井灌区。

2农业节水模式现状

2.1工程节水模式

凉州区立足基础配套不完善,水利设施条件差的实际,紧紧抓各种政策有利时机,准确把握投资导向,按照“规划高起点,科技高含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水平”的原则,积极争取并实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等各类项目工程,全力改善农业生产灌溉条件。注重工程管理,对骨干工程实行专业管理,落实责任到人、量化到人、建档立卡、工资挂钩制度;田间工程实行民主管理,把协会晋级、会费补助等与工程管理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加强技术指导,实现工程管理良性发展。全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显著提高,目前已兴建引水渠首枢纽8座,衬砌干、支渠道2471 009.28 km斗、农(井)渠道 13 9687 958 km配套机电井4 879眼,形成了蓄、引、提、输相结合,干、支、斗、农渠相配套,喷、滴、管灌高新节水技术协调发展的灌溉工程体系。

2.2农艺节水模式

按照“节水化灌溉、区域化种植、地膜化栽培、定额化管理”的要求,动员各用水户协会推行区域化种植。整合旱作农业、高效农田节水、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实现农业节水增效。一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实行压夏扩秋,压粮扩经,大幅度压减高耗水、低效益作物,大规模发展高效节水富民产业。二是大力推广以垄膜沟灌、垄作沟灌为主的高效农田节水技术,积极示范推广应用秋覆膜、顶凌覆膜、一膜两年用等技术,推行集中连片、整村推进。三是推广优良品种、配方施肥、机械化生产、膜下滴灌等技术。四是通过深耕蓄水、秸秆还田、覆盖保墒,应用生物抗旱剂等技术的有机结合,努力减少田间耗水,增加作物产量,不断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五是应用机械化耕作技术,提高种植水平。重点推广机械化起垄、覆膜、播种、收获以及机械深耕、深松和化肥机械深施等机械设备和技术,不断探索农业机械化推广模式,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

2.3管理节水模式

紧紧围绕落实最严格水资源制度要求,建立完善水权管理体系,深化水权水价制度改革,通过综合措施促进农业节水。一是健全完善各类节水管理制度。制定《武威市凉州区水利发展与改革“十三五”规划》等长期性、整体性方案、规划,出台了《凉州区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凉州区用水审计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为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起到了重要的引导、推进和保障作用。二是引导农民用水户协会发挥自主管水作用。不断加强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完善规章制度。落实“一事一议”制度,逐步强化协会在管水、用水、节水设施维修保养等方面的主体地位。三是完成初始水权分配。制定落实各年度《水资源使用权配置方案》,优化各行业用水结构,逐级明晰水权到户。每年向17.95万用水户核发水权证,形成了“区水行政主管部门、灌区水管单位、乡镇水资源管理机构、用水户协会”四级水权管理体系逐级配置水权水量。四是严格水权过程性控制。各灌区编制各类水权监督落实表册,建立了分轮次分类供用水台账,定期对用水情况进行公示,接受广大群众监督,确保水权落实工作公开透明。积极推行水权审计工作,实行年底审计和阶段性审计结合办法,确保水权总量不突破。五是加强用水计量管理。河水灌区及时更新维护各级渠系量水设施;井水灌区全面安装用水智能计量设施,对单井水权进行监控。实行对设施运行情况抽查、对取用水行为督查、灌溉期24h巡查“三查”制度,落实刷卡水量、水表读数、台账数据“三对口”,依据精准计量实现定额管理。六是调整水价,落实更严厉的分类水价制度。实行“基本水价+计量水价”的两部制水价,基本水费2/667m2,地表水计量水价0.2/m3,地下水0.05/m3,同时,实行分类差别水价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同时,对日光温室等设施农业、大田实施滴灌的种植作物,地表水水费优惠25%,地下水优惠50%;对采用传统方式种植的小麦、大麦、露地平作玉米等高耗水低效益作物,地表水水费上浮25%,地下水上浮50%,以价格杠杆促进了节约用水。七是水权水市场建设稳步推进。成立了1个区级和7个灌区级水权交易中心,鼓励支持用水户间的水权交易,促进水资源向高效益产业流转,实现水资源二次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八是严格取水审批工作程序。新上建设项目水资源使用可行性论证工作,严把各类新、改、扩建取水工程取水审批关口。

3存在的问题

农业节水模式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凉州区的农业节水工作虽然进展良好,但同样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和问题。

3.1群众思想认识不到位,节水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前,部分乡镇农业收入占农民收入的份额较低,受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影响,部分农户还是习惯于渠灌的灌溉方式。农民节水意识不强,影响节水农业的发展,特别对高效节水设施的作用及增产效果认识不足,节水设施投入、管护的积极性不高。

3.2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衔接不紧密

单纯实施水利工程措施或农艺增产措施,都无益于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对农业增产增效的贡献都会大打折扣,农业节水工作只能片面理解,片面实施。目前部分群众还没有实现从种田到栽培作物的转变,灌溉制度、水肥使用与作物生育期不能有机配合,影响了节水技术节水增收综合效益的发挥。

3.3土地经营现状制约现代高效节水农业全面发展。

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是高效节水农业的发展和关键,凉州区人均土地少,经营权较为分散,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认识不足,土地没有有效地向种植大户或农业企业流转,使得土地资源开发与节水灌溉工程措施的推广不能协调发展。

4对策建议

当前,凉州区常规节水技术和发展模式潜力已明显不足,今后,节水技术发展的重点应在大面积推广高效节水技术方面。项目的争取和落实,将是今后几年高效节水农业发展的重点。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从行政、项目、资金等方面出台有利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益、有利于提高土地收益及农民收入的政策及措施,促进节水农业健康持续发展。

4.1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业节水意识

多途径,全方位借助电视、报刊、网络、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平台等传播手段,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积极营造良好的节水舆论氛围。综合水务、农艺等手段,大力举办各类农业节水技术培训班,提高农民群众对水利、农艺集成节水技术的接受及应用能力。大力培养全区农民技术员,做好节水技术服务工作,及时解决好农业生产及节水设施中的技术问题,打消群众疑虑,提高群众推广应用高效节水技术的积极性。

4.2实行部门联动,提高农业节水整合水平

区上应加大综合协调力度,整合相关部门及乡镇力量落实农业节水措施。区政府统筹出台高效节水农业实施意见,水务、农牧等部门有效整合节水项目,提高节水农业发展水平。乡镇负责引导群众开展土地流转、种植结构调整等工作;水务部门要加大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项目的争取力度,实施一批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农牧部门要配套做好项目实施区农艺节水技术的指导、推广、应用及服务工作。形成水务、农牧同步规划、配套实施、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同时,注重常规节水工程及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形成以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为龙头,常规节水、农艺节水等为补充的农业节水新体系,提高农业节水水平及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

4.3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推行农场化经营

政府出台政策,依法规范土地流转,鼓励土地向种植大户或种植能手流转,培育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社。积极鼓励引导农民以土地出让、入股、出租等方式增加土地收入,引进大型农业企业,参与土地流转。流转后的土地要推行农场化经营,积极引进新、优、特农作物品种,推行区域化种植,逐步实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统一规划布置,农业生产风险有效规避,土地收益明显增强,农民收入显著提高,机械化自动化应用程度有效普及,建立现代农业雏形。

4.4严格核定水权,适时调整农业水价

进一步完善水权管理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在高效节水工程项目区,根据实施内容,重新核定灌水定额,配置水权。落实以水促结构调整措施,有效解决项目区群众弃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于不用的困境,为工程持续运行创造有利条件。探索推行末级渠系水价,保证工程建后运行管护经费到位,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调整水价,提高水费,将高效节水设施维修保养费用计入水价,以末级渠系维修养护费用的形式返还,专款专用,用于弥补高效节水工程二次投入资金筹措难的问题。政府也应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在高效节水设施实施的区域,提高协会补贴费用,提高后的部分主要用于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农民技术员的报酬,提高技术人员服务积极性。

4.5争取政策扶持,建立投资长期机制

建议出台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政府资金补助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滴灌工程扶持补助等项目,将高效节水灌溉设施二次投入部分纳入政府财政补贴范畴,降低农户二次投入成本,解决农户后顾之优,提高农户使用滴灌等高效节水工程的积极性。增设高效节水设施专用肥料、配件销售网点,从根本上解决设施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后期维修配件不全等各种问题,为高效节水灌溉设施的推广实施提供保障。

本文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