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媛
(蓝田县林业科技中心,陕西蓝田
农业管理论文发表)
摘要:就蓝田核桃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理性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它对于提高蓝田县核桃产业发展水平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核桃产业;存在问题;应对策略
核桃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树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蓝田县属核桃优生区,自2007年起,蓝田县政府积极倡导并鼓励该项产业的发展。截止2014年,蓝田县核桃产业规模已达24万hm2,这一产业对于蓝田富民强县战略的实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但由于“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调”的双重影响——建园时地块选择不当、苗木把关不严、栽植密度偏大、栽植粗放;组织管理不当、生产管理粗放、普遍采青、销路狭窄等,使得该产业近年来呈低产低效态势,发展成效不尽人意。经系统梳理,我认为蓝田县核桃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九个方面:
1 户均规模小
据统计,蓝田县目前户均栽植3.1 hm2。由于户均规模偏小,广大种植户对核桃栽植不重视,甚至存在“不值得管、可有可无”的思想,以致很多核桃园多年不施肥不喷药。蓝田地区80%以上从业者均为留守农村的老人和妇女,他们中很多人自顾不暇、有心无力,这是导致我县核桃产业低产低效的主要原因。
应对策略。对此,十九大报告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给予了“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精准导向。建议做法为加快核桃园地流转,培育职业农民;积极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培育并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建设。这应是实现蓝田核桃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2 园地选择不当
众所周知,土壤是核桃赖以生存的基础。良好的土壤条件可以满足核桃树体对水、肥、气、热的要求,为早果、丰产、稳产、优质、长寿创造有利条件。核桃属深根性树种,良种核桃对土壤条件有严格要求,但我县目前存在着相当面积的荒坡园及中山区园。二者均表现为土层较薄、肥力不足,这样就背离了适地适树的营林方针,生产中表现为树势弱、病虫害严重,甚至未果先衰,以致成效低微,得不偿失。
应对策略。淘汰土壤条件过差的园子;采取改土适树的补救措施,即通过扩穴深翻、客土等方式进行必要的土壤改良,尽可能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3 定植密度大
核桃生产须满足三大空间条件为光照空间、营养空间和管理空间。只有合理密植,才可能利用好光能和地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核桃园的生产效益,实现早结果、丰产稳产和优质的经营目标。目前我县核桃园普遍密度偏大,光照条件恶化,病虫害难以得到有效防控,产量和品质逐年下降。
应对策略。通过疏株或改变株型解决密度偏大的问题。对其中生长结实表现不良、病虫危害严重或结实过多造成树势严重衰弱的单株进行疏除;利用回缩、去除骨干枝等措施,解决树体因密度偏大引起的光照不良、养分供给不足的问题。
4 品种杂乱
在核桃生产中,品种选择的适宜与否,对核桃的产量水平、品质优劣以及经济效益高低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核桃生产的成败[1]。目前蓝田县核桃品种有十余种,不利于生产管理、采收及加工,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核桃产业的低产低效。
应对策略。通过枝接进行品种改良,改良工作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品种应适应地方的土壤、气候条件;品种必须优良,应符合“抗性较强,稳产、高产、优质”等条件;以“一园一品”为宜。
5 组织管理不当
事实上,蓝田地区有20余家核桃专业合作社,但在核桃产业发展过程中作用甚微。加之户均规模小,大多数从业者往往自主随意管理,例如许多农户家中农药种类单一,往往只有一种杀虫剂和一种杀菌剂;与此同时以户为单位开展病虫害防治,不仅加大了生产成本,而且病虫害防控效果很差。再如,对于冻害的防控,以户为单位很难有效实施。以户为单位走街串巷销售,不仅加大成本,而且易造成无序竞争,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降低了生产效益。
应对策略。林业局、地方镇政府、市场监管局及科技局等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各个核桃专业合作社的监管工作,让他们能够“重焕生机”,以双赢形式正常运营起来,开展必要的服务工作。如对所在地核桃园病虫害的统防统治、对冻害的统一防控、统一开展整形修剪工作、在销售环节积极搞好服务工作等等。
6 投入不足
投入是制约现代农业高效发展的四大因素之一。我县核桃基地普遍表现为土肥水管理薄弱:不能适时开展中耕除草、深翻等工作;施肥量严重不足,甚或多年不施肥,加剧了树体的养分亏缺,以致相当数量的核桃园树势弱、产量低,小老树的比例逐年递增。
应对策略。施肥是保证核桃树体生长发育正常和达到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核桃树体每年要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养分,尤其是进入盛果期后,产量逐年增加,对养分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多,若土壤供肥不足或不及时,树体营养物质的积累与消耗之间将失去平衡,从而影响树体生长,产量下降[2]。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我见过冬季在园地追肥的农民,遇到(在三官庙镇北仓湾村)遭遇肥害的死树,目睹过被金龟子危害得难寻一片完整叶子的树体等。基于此,我建议:所有园区应按照“适时、适量、适法”的原则开展追肥工作,同时能适时开展中耕除草、深翻等工作,坚持施入基肥。如此,才能有效提高树体贮藏营养水平,满足核桃树体对养分的需求,为丰产栽培奠定良好的基础。
7 技术薄弱
掌握必要的生产管理技术,并将它贯穿到核桃生产的各个环节,是保证核桃高效建设的必要条件。但实际生产中,核桃经营者多为老人和妇女,他们普遍对核桃生产技术掌握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县核桃产业的发展水平。
应对策略。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普遍富裕,关键是要大力普及和推广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实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广大农民应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为此,县级林业技术服务部门须改变以往集中理论学习、发放技术资料等服务模式,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各个镇村的技术服务方式。例如,可以以自然村或村组为片区,确定并培养数名农民技术人员开展有偿技术服务,这些人员直接与林技部门相关同志对接,在第一时间将各个时期的技术措施落实下去。
8 品质品相差
主要表现为:普遍采青引起的核桃仁未充分发育,成熟度不够,种仁不饱满,口感不良;病虫害防治工作不力引起的劣质种子比例偏大;土肥水管理薄弱引起的果个普遍偏小;脱皮不当造成核桃外表皮残留多、色泽灰暗等。
应对策略。提高品质的措施:切实加强土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并适时采收,提高良种率,确保果实品质——实施配方施肥,增加有机肥的使用量;病虫害防治以预防为主,以林业措施为基础,加强秋冬季清园、喷石硫合剂、涂白等工作。
“货卖一张皮。”改善品相的措施:采用脱皮机脱皮,及时烘干,按照干果形状和大小不同进行分类,确保整齐度,后进行适度包装。核桃果实的采收与采后加工贮藏是核桃生产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直接涉及到丰产是否丰收、丰收是否优质和高效的问题。如果不能适时科学采收与处理,会严重影响果品质量,尤其是采后脱青皮和干制过程若操作不当,会大幅度降低果品的商业价值。
9 销路不畅
存在的问题。多年来我县广大核桃种植户普遍采取销售青果、销售鲜湿核桃、肩扛手提走街串巷销售干果,以致果品单价很低,往往是“丰产不丰收”。
应对策略。事实上,任何农产品想要提高其市场竞争力,首先必须提高其质量。核桃亦如此。为此,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抚育管理;适时采收、科学加工;鼓励广大核桃专业合作社统一收购、加工,分类包装,通过网络销售平台等多种途径拓宽销路。
10 结论与分析
核桃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因而它在蓝田县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面积做大≠产业做强。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加快其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唯如此,才能实现该产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才利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健康良性发展。事实上,“栽植一片,成功一片”,这是每一位核桃生产者的基本心愿。为此,在我县核桃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林业技术服务部门和县域核桃专业合作社责无旁贷,应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广大核桃种植户也应切实加强生产管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大幅度提高核桃产业的发展水平,并真正实现核桃的高效栽培。
本文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