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燕燕,罗洪超
(铜仁市万山区农业农村局,贵州铜仁 农业管理论文发表)
摘要:随着生态环境问题关注度的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下的热点话题。根据万山区农业基本现状,结合现代技术,抢抓转型机遇,创新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基本模式,探索出了铜仁市万山区转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万山区;农业转型;可持续发展
1 万山区农业基本情况
万山区隶属于贵州省铜仁市,共有耕地1.88万hm2,其中田0.76万hm2,土1.12万hm2[1]。该区紧紧围绕“产业原地转型、城市异地转型”总基调,狠抓工业提升、新兴产业引进、特色高端农业发展、旅游健康产业,以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促进经济社会赶超转型跨越发展。2018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9 053.33 hm2,产量4.2万t;蔬菜种植面积1.03万hm2,产量25.4万t,产值6.59亿元;水果面积3 346.67 hm2,产量3.08万t,产值1.38亿元;食用菌种植5
000万袋,3.8万t,产值3.5亿元;出栏生猪14.87万头、牛0.93万头、羊1.16万只、家禽70.67万羽;肉类总产量15 324.03 t、禽蛋产量959 t。
2 农业可持续发展基本模式
2.1 生态农业可持发展模式
根据各乡镇(街道)地理现状,结合现代技术,将各种生产技术与当地生态资源有机结合,探索人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
2.1.1 物质多层利用型
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规律,把握良性循环生态模式,将高山葡萄、大棚蔬菜种植和养殖业结合,把生态种植和高效饲养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结合起来,做到资源良性循环、多级利用,达到高产、优质、高效和低耗的目的。全区15万头猪粪便的产出,为1 000 hm2精品水果和蔬菜生产提供了肥源,废弃物在生产过程中得到有效利用,形成良性循环。
2.1.2 生物互利共生型
充分利用生物群落内各层生物的不同生态特性及互利共生关系,分层利用空间,提高生态系统光能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增加物质生产。全区发展稻鱼共生80 hm2,利用稻田养鱼,在收获鱼产品的同时还能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排出粪肥,水稻平均产650 kg/667m2,产鱼约50 kg/667m2。稻田养鱼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优化,增粮又增鱼,而且能减少稻田化肥和农药施用量,有效促进增收节支,可使农户平均增收220元/667m2。
2.1.3 绿色发展型
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深化绿色发展导向,创建省、市、区三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16个。其中,省级园区累计完成高标准种植基地4 206.67 hm2,总产值16.31亿元;新建年产10万头种猪养殖场1个、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13个、水产健康示范养殖场1个。“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3 829.07 hm2的有37个,创省级以上优质农产品品牌1个。
2.1.4 观光旅游型
将九丰农业博览园和朱砂古镇旅游观光有机结合起来。以当地矿产资源和自然景色为依托,以农业观光为主题,形成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农业生产相结合的体系。“无中生有”的九丰农旅一体模式成为该区新型的园林形式,也是该区近年来的城郊农业发展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开发为中心、以农产品加工为突破口、以旅游观光为服务手段,在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培育名贵瓜、果、菜、花卉和特种鱼类(海洋馆)等新兴产业,进行农业观光园建设,让游客在旅游中认识农业,了解农业,热爱农业。
2.2 集约型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该地注重各种资源的集约利用,致力将有限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集中投入到适宜的土地上。采用集约经营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2.1 集约农作型
将土地利用率放在首位,进行集约化经营,努力提高各种作物单产,力求变低产为中产、中产为高产和高产更高产,在平面、空间、时间上充分利用每一块土地;实行精耕细作,根据高山葡萄、香柚、蜜枣、食用菌和蔬菜等生长特性,因地制宜引导种植户进行间混套种,以短养长、立体开发和高效利用,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共赢。目前全区发展特色产业基地7 733.33 hm2,农业产业基地10 000 hm2。
2.2.2 高效增收型
将提高经济效益增进农民收入放在重要位置,转型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让昔日的荒山变成了如今市民的“菜篮子”、休闲观光的“花园”。将一季水稻玉米地调整为可一年三季(两季瓜果一季蔬菜)的大棚基地,产值可达10万元/667m2以上。同时,还聘请10名山东蔬菜技术员到区内10个乡镇(街道)挂职科技副乡长,专职传授农民蔬菜种植技术。目前该区已建成标准化大棚蔬菜基地57个,面积达0.08万hm2,年产优质蔬菜30万t,产品远销重庆、四川和湖南等地,实现了劳动力、科技集中配置和高效增收。
2.2.3 持久发展型
重视自然生态与人居环境的融合,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念好山字经,做好山文化。下溪乡利用山地的地理优势种植高山葡萄,在保护资源的同时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可持续生产能力;黄道乡根据土壤理化性状发展香柚产业,打造出了具有当地特色的“黄道香柚”;敖寨乡大力发展食用菌和蔬菜产业,创新发掘贫困户利益联结的“622”分配模式等。“7·4”洪灾后,各乡镇抓住有利时机,搞好水利与农田基本建设,提高抗御旱涝及病虫害的能力,为全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3 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该地设施农业涵盖设施种植、设施养殖和设施食用菌等产业,全区发展设施大棚蔬菜1 000 hm2,设施养殖有温氏代养48户、设施食用菌种植8家63.2万m24
500万捧。全国首个三级阶梯式建设的九丰智能立体观光大棚充分展现了该区设施农业中无土栽培、雾化栽培和立体农业等技术特色。
3 主要措施
3.1 产业革命抓结构调整
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按照“调优结构、增加效益,调减玉米、减少薯类,全面消除“冬闲地、撂荒地”思路,打响“全面调减玉米、大幅度调增经济作物”战役,着力建设武陵山区的“菜篮子”,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革命性突破,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产业革命。全区大力发展蔬果、食用菌、生态畜牧和中药材等,农产品供给水平逐步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3.2 “区园体”抓产业升级
一是抓坝区建设。该区33.33
hm2以上坝区共11个,总面积781.42
hm2,均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坝区。涉及全区7个乡(镇、街道)19个行政村5 447户17 568人(贫困户810户、贫困人口2 714人,以2017年为基数)。主要以蔬菜产业、食用菌产业和精品水果产业为主导产业,每个坝区均有3~6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了村集体经济+基地+农户(贫困户)等模式。坝区机耕道总长42 km,蓄水设施12个,喷灌设备15套,有效灌溉总面积526.2 hm2,电网覆盖率100%。二是抓农业园区建设。全区共创建省、市和区三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16个。在园区创建过程中,出台园区发展优惠政策,扶持园区内96家各类经营主体建设,辐射带动了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1 609户6 540人。成功将万山敖寨食用菌产业示范园区申报为省级“5个100”工程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三是抓农业综合体建设。从三东引进九丰农业建设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成为贵州省唯一的4A农业博览园,成为全区农业发展最亮的名片,成功承办了2018年全省第一次“脱贫攻坚”春季攻势项目观摩会和全市第一次“脱贫攻坚”秋季攻势项目观摩会。
3.3 “休—养—环”抓和谐共生
推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耕地休耕,让耕地“喘口气”。创新休耕模式,在保证耕地得到休养的同时,向土地要收入,全区累计休耕面积2 333.33 hm2,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民”等方式组织实施。大坪乡川硐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将油菜与紫云英间混套种,不仅提高了土壤肥力,还为当地中华蜂蜂群提供了优质蜜源,休耕133.33 hm2油菜—紫云英套种基地,为农民带来了致富福音,每年每群蜂可取蜂蜜约15 kg,按336元/kg计算,可实现净利润每年达75万元,采用“811”分配模式,其中贫困户占利润80%,合作社占10%和村集体占10%,可带动贫困户年人均收入达3 200元以上,实现了耕地休养,农业循环,生物共生的和谐农业发展方式。
本文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