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武
(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安徽固镇 农业管理论文发表)
摘要: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发展农业机械化应当加强基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使最后一公里更好服务于乡村振兴。从固镇县基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入手,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乡镇;农机推广;管理体系
1 固镇县乡镇农机管理体系现状
固镇县现有11个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2011年7月县政府核定编制29人,在乡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挂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现有在岗在编人员33名,全部为财政全额供给人员,没有独立办公场所,与其他农机人员合署办公。
1.1 人员队伍情况
1.1.1 年龄结构情况。现有人员33人,55岁及以上1人,占3%;51岁~54岁3人,占9.1%;46~50岁9人,占27.3%,41~45岁17人,占51.5%,36~40岁3人,占9.1%;35岁及以下无。
1.1.2 学历结构。初始学历方面,中专及以下31人,占93.9%;大专2人,占6.1%;通过自考、在职教育等途径取得第二学历23人,占69.7%,其中,中专1人、大专16、本科6人,第二学历非农机专业人员11人。
1.1.3 职称结构情况。农机技术员3人,占9.1%;助理工程师15人,占45.5%;工程师9人,占27.2%;其他6人,占18.2%。
1.1.4 人员结构情况。管理人员4人,占12.1%;专业技术人员27人,占81.8%;工人2人,占6.1%。其中,女性6人,占18.2%;中共党员24人,占72.7%。
1.1.5 专业结构情况。农机专业26人,占78.8%;非农机专业7人,占21.2%。
1.2 机构建立情况
固镇县基层农机管理站于1980年建立,随着农机化事业的迅速健康发展,农机机构和农机人员队伍先后得到了加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农机管理服务网络和一支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农机管理人员队伍。到1985年底,在8个区1镇全部设立了农机管理站,行政业务隶属县农机局管理,成为县农机局对各区(镇)的派出机构。随着撤区并乡和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乡镇农机管理服务机构也在随着改变,截止2018年底,在全县11个乡镇均设立了农机管理服务站,在乡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挂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没有单独的办公场所,但都有专门的人员从事农机推广服务工作。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老化严重
农机技术人员年龄偏大、业务水平普遍不高,制约着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全面进步与发展。相关部门必须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组织培训活动强化他们的专业水平,并对其抗压心理素质进行训练,使技术人员能够独立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研究新的技术推广方法,探索新的技术推广途径。全县33名乡镇农机技术人员年龄在40岁以下的仅有3人,占8.8%,而35岁以下的没有,自2000年以来,没有新进人员,使人员老龄化严重。
2.2 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自从2004实施购机补贴政策,农业装备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农业服务对象、服务形式以及内容也发生了根本变化,要求越来越高,技术越来越难。与此同时,全县乡镇农机技术人员年龄在40岁以上的占90%以上,他们的专业理论基础较好,但缺乏现代农机化实践的工作经验。特别是十九大要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基层农机技术人员首先要提高业务技能,更加需要进行业务技能和理论培训,才能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服务。目前,由于受诸多因素限制,农机技术人员参加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少了,导致了农机技术人员知识陈旧老化,农机新技术和新机具了解甚少,严重地影响农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发展,也很难适应乡村振兴需求。
2.3 缺少必要的项目经费,人员从事主业时间不多
近几年,尽管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在不断加大,但是对基层农机推广机构在基础建设和项目经费的方面投入并不多。乡镇农机人员大部分时间忙于乡(镇)里的中心工作,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到各村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即使能去指导,也会因自身技术水平有限,而很难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导致了一些新的综合配套技术无法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一些农机科技示范田建设更是空白,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
2.4 机构人员不稳定
从20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在历次的机构变动改革中,涉及农业部门首当其冲,乡镇农机管理服务机构已经过多次的三权下放和三权收回。在机构改革中,人员裁减相对较多,人员在编相对较少,势必造成机构不稳定。人心不稳即使有想干好农机事业的心,也不能更好地踏踏实实干好农机事。
3 对策与建议
3.1 加大基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
一方面,通过各级财政部门不断增加对农业推广体系的投入,进一步强化基层服务体系建设,使基层农机推广服务机构都能达到“五有站”水平(有站房、有专项经费、有设备、有培训场地、有试验示范基地)。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带动,促农机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和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使农机技术人员在搞好项目示范的基础上,做好农机集成技术和新机具的推广服务。稳定并加强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既是发展农机化事业和建设现代农业的长远需求,也是落实国家政策和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需要。
3.2 加强农机技术推广队伍管理
无论实行县农业主管部门管理,还是实行乡镇管理,都要更好地发挥农机人员在乡村振兴中能力,保证农机人员能够经常进村入户开展农机推广和技术服务。只有每年进村入户服务的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一工作日,真正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和技术要领到人,才能实现农机科技与农业更深层次的和更具活力的融合。要建立科技人员激励创新机构,进一步提高基层农机人员的工资待遇和一定的项目经费,以调动农机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3.3 加强农机人员继续教育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思路、突出重点,采取切实措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付诸实施、落地生根,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技术人员是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支主要力量,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提升基层农机人员的业务技能。一方面,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法,组织乡镇农机技术人员定期培训、外出参观学习,拓展知识面,提高专业队伍素质。另一方面,建立全国农业系统网络培训教育平台,把基层农机人员的继续教育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培训。进一步提升基层农机人员的知识面和知识水平,并确保农机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每年累计不少于90学时,通过培训学习进一步打造成为适用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的先遣军。
3.4 进一步规范乡镇农机推广机构管理体制
农机推广机构是农机推广的组成部分,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在农机推广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多元化格局中,农机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是其他组织不能替代的。根据当前固镇县乡镇农机推广体系的现状、面临的形势和今后的任务,要进一步明确乡镇农机推广机构管理体制。
乡镇农机推广工作可实行县农口部门管理为主或者乡镇政府管理为主、县农口部门业务指导的体制。实行县农口管理为主的体制,要求乡镇农机推广的人员要主动参加乡镇各项涉农工作,定期向乡镇主管农业的领导请示和汇报业务工作,征询乡镇政府对农机推广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对所服务的乡镇农业发展和农机推广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实行乡镇政府管理为主体制,要求加大县政府对乡镇政府农业工作的考核权重,确保乡镇农机推广人员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农机推广本职工作。无论实行哪种管理体制,都要切实解决乡镇农机推广机构稳定、人员稳定和主要精力从事农机推广工作问题,这样才能使基层农技人员更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发挥主力军作用。
本文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