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社杂志社! 北京时间: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期刊简介 栏目设置 投稿须知 杂志封面 在线投稿 作者留言 联系我们
《农业开发与装备》官网邮箱:nykf@vip.163.com ,欢迎投稿!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主办单位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编辑出版 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社
主  编 陈巧敏
副  社 胡进鑫
主  任 李 丹
投稿邮箱 nykf@vip.163.com
咨询电话 010-51459908 025-84346221
社  址 南京玄武区柳营100号
刊  号 ISSN1673-9205
     CN32-1779/TH
邮政代号 28-284

产业分析 您的位置:首页 - 产业分析

长治地区中药材产业扶贫问题探讨

已阅:1057

崔海丽

(山西省长治市产业扶贫中心,山西长治  农业管理论文发表

摘要:20178月,国家发布了《关于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的通知》,为中药材产业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以长治地区为例,首先介绍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现状,然后指出长治地区中药材产业扶贫实践和存在问题,最后阐述了几点对策建议,以提供参考。

关键词:长治地区;中药材;产业扶贫;对策建议

引言

产业扶贫以贫困地区为对象,根据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情况,发挥出市场的导向作用,通过产业发展实现扶贫开发,促进贫困个人和贫困区域共同发展[1]。长治市是山西省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也是山西省脱贫攻坚重点地市,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且贫困程度深。得益于独特的气候和地形,药用植物资源丰富,人工种植历史悠久,生产的中药材达到300多种。结合相关资料,探讨了长治地区中药材产业扶贫工作的问题和对策。

长治地区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现状

1.1  药材种植情况

统计数据显示,长治地区中药材种植面积共计8.5hm2,其中家种面积约1.54hm2,药材种类包括苦参、板蓝根、党参、连翘、黄芩和柴胡等;野生抚育面积约7hm2,药材种类包括山桃和连翘等。中药材基地主要分布在平顺县、屯留县、武乡县、沁源县、黎城县、沁县、壶关县和长子县等。

1.2  产业发展情况

以平顺县为例,是省政府指定的“中药材一县一业生产基地县”,主要种植潞党参,成为全县的主导产业。沁源县、屯留县、壶关县、武乡县和沁县均是中药材的资源分布区和产品产出区,其中平顺县的连翘和党参属于道地药材,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壶关县引入“克烧净”项目,建立中药材种植园区,打造出致富项目。截止2018年,长治地区的中药材种植企业49个,生产加工企业27个,专业合作社383个,形成了种植、制药和饮片等医药生产体系。

长治地区中药材产业扶贫实践和存在问题

2.1  扶贫实践

1)全程托管模式。发挥出龙头企业的作用,将扶贫工作和企业运营相结合,采用政府+龙头企业+农户的形式,实现脱贫增收的目标[2]。例如,贫困户首先可以提出项目申请,向银行机构贷款扶贫资金,其中利息由政府支付;然后可将扶贫资金入股,托管给龙头企业进行种植;最后到达期限以后,企业既要返还贫困户资金,还要给予3年分红收益,帮助贫困户稳定脱贫。

2)经营主体带动模式。培育产业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支持成立专业合作社。由这些经营主体对土地进行统一流转和管理,贫困户可土地入股或资金入股,还可以提供劳动力,从而获得分红收入和工资收入。以专业合作社为例,贫困户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同时在合作社内务工。如此,贫困户既能得到土地分红收入,又能每天得到工资性收入,每年增收近万元。

3)订单模式。药企和贫困户之间,直接签订种植协议,药企向贫困户提供种苗、肥料和技术指导,且回收药材时高于市场价格。例如,首先县乡内成立中药材开发公司,和当地乡村签订购销协议;然后公司提供种苗,进行技术指导;最后等生长期满时,公司回收药材。如此操作,公司需要什么药材,贫困户就种植什么药材,可以降低市场风险,实现增收脱贫的目标。

4)自种脱贫模式。政府利用政策,向贫困户提供技术、资金和培训,编制中药材种植技术指南,分步骤、有计划地引导贫困户脱贫。例如,一方面建设扶贫示范基地,和当地职业技术院校展开合作,培养种植人才;另一方面利用微信群发布市场信息和技术规范,对贫困户的种植进行指导。

2.2  存在问题

1)缺乏精准指导。长治地区中药材产业扶贫项目一边探索一边发展,由于缺少统一长远的规划,各县和企业存在单打独斗的现象。虽然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文件,但是具体到技术、资金和经营等方面,缺乏精准的指导。

2)产品定位不当。考虑到不同县域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不同,种植的中药材种类也不同,因此,种植前需要准确定位。在实际情况中,部分企业的前期调研不到位,单纯以经济效益为准,在中药材的选择上具有盲目性,出现混种和杂种状态,市场竞争能力低。

3)产业链不完善。中药材产业的扶贫工作中,既要短平快,又要长收益。长治地区的贫困户,处于产业链的起始端,获得收入以入股分红和务工收入为主,没有参与到加工、运营、养生和旅游等延伸产业中。由于产业链不完善,扶贫基础薄弱,会影响脱贫的可持续性,伴有较大的返贫风险。

4)带贫益贫机制不健全。农户种植药材规模小而分散,与市场信息源对接能力弱,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差。加工企业在带动贫困户增收就业上缺乏约束或激励机制,带贫益贫效果不明显。

长治地区中药材产业扶贫的对策建议

3.1  完善扶贫政策

结合长治地区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现状,完善扶贫政策,将产业扶贫上升到政策层面。一方面,制定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针对中药材农业、产业、商业和健康服务业,进行统一规划部署。另一方面,针对缺乏精准指导的问题,尽快出台中药材产业扶贫文件,将脱贫和产业发展相结合,明确产业发展的资金和技术需求,发挥出政府的引导作用,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3.2  建设药材基地

推进药材基地的建设,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种苗繁育基地。以平顺县、屯留县、壶关县和沁源县等为例,在生产片区内建立种苗繁育基地。针对本地的中药材品种,开展选育和改良工作,尤其是培育无公害药材品种,通过施肥、浇水、复壮和病虫害防治等手段,培育出优良品种,进一步实现科技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种植。二是野生道地药材抚育基地,考虑到野生中药材多位于深山,不仅交通条件差,而且采收量小,降低了资源利用率。对此,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应该建设田间道路和野生药材的抚育基地,完善设备、晾晒场所和中转库房等配套,配置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监测和管理工作。

3.3  推行示范工程

依据中药材的特性,参照GAP标准建立示范工程,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监控,提高药材的质量,满足安全、稳定、可控和无公害的要求。以平顺县为例,示范工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以潞党参为主的药材产业带,二是以连翘为主的荒山种植带,三是以山桃为主的退耕还林带。在壶关县,应该依靠药业公司的支持,发展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广林药间作、林粮套种等新型生产模式。

3.4  打造龙头企业

长治地区中药材扶贫工作的开展,应该打造更多的龙头企业,不仅要增加数量,还要提高质量,切实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首先,对现有企业进行扶持,要求企业内部加强管理,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其次,除了中药材种植企业以外,还要大力发展加工企业、流通企业,完善产业链和增加附加值,不断提升经济效益。最后,龙头企业要和当地高等院校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利用技术创新提高经济收益,实现脱贫的持久性。

3.5  发展第三产业

中药材的种植和加工,属于第一和第二产业的范畴,不仅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资金,而且综合效益低。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长治地区可以搭载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中药材第三产业。在具体操作上,中药材的生产可以和文化推广、观光旅游、健康养老和生态建设等相结合,从而延长产业链,进一步提高贫困户的收益。以平顺县中药材种植产业园区为例,通过创建工作,以产业园为载体,实施中药现代化战略、名牌战略和龙头带动战略,实现产业集聚、技术集成、要素集中和经营集约,成为拉动全县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推动全县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3.6  建立带贫益贫机制

研究制定《扶贫产业园区、扶贫产业基地评估验收标准》,对种植中药材规模较大,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劳务收益、旅游服务和电商销售等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直接或间接带动贫困人口较多的县、乡和村,经评估达标后,确定为“扶贫产业园区”或“扶贫产业基地”,由政府给予政策奖补激励。

结语

综上所述,以长治地区为例,从药材种植和产业发展两个方面,介绍了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结合长治地区的实际情况,阐述了扶贫实践和存在的问题。只有完善扶贫政策,建设药材基地,推行示范工程,打造龙头企业,发展第三产业,建立带贫益贫机制,才能增加贫困户的经济收益,实现稳定脱贫目标。

本文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