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亮
(灌南县农业农村局绿色食品办公室,江苏灌南 农业管理论文发表)
摘要:主要是对灌南自2003年以来发展农业品牌以来取得的成效,并从主要做法、工作重点、主要措施以及建议做总结并提出对策分析,希望灌南绿色优质农业能够得到高质、高效发展。
关键词:灌南;绿色优质农业;现状;对策
1灌南基本情况
灌南位于江苏省北部连云港市的最南部,地处连云港、淮安、宿迁、盐城四市交界处,下辖11个镇,全县人口近82万。县内自然资源丰富,北靠新沂河,东临黄河口,水网纵横交错、土壤肥沃,耕地面积近5.33万hm2,在灌南人民辛勤劳作下,逐渐形成优质稻米、淮山药、葡萄、食用菌等优势产业,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全国科普示范县、江苏省首批生态农林业试验示范县,素有桐杨木之乡、淮山药之乡。同时灌南交通发达、港口运输便利,更有著名的海西文化、二郎神文化以及历史深远的南国汤沟酒文化。
2绿色优质农产品发展现状
在国家整体规划下,最初的农产品品牌为“三品一标”,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及地理标志产品。根据农业部分类标准,无公害农产品为市场准入基础条件,绿色食品标准要高一点,有机产品标准最高,地理标志不仅指标准高,更重要在于证明该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且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从2003年全国范围内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以来,灌南结合自身条件和定位,深度发展了无公害农产品,旨在全面提升县域内农产品质量,另外小规模发展食用菌、优质稻米、设施葡萄等一些特色绿色食品,以试探增强灌南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可行性。截至2018年底,灌南无公害农产品275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达100%,绿色食品认证食用菌、大米、水果等3大系列产品84个,绿色食品认证产品单价比普通类农产品单价正常要贵0.2~0.5元不等。2019年,因为农业政策的调整和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结合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灌南扩大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主要是大规模发展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为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铺路。
3绿色优质农业发展对策
3.1 加强网格化监管,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民以食为天”,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政府必须做好农产品质量保障工作。在工作中要围绕高质、高效产业要求,落实政府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抓好服务,狠抓标准化建设和质量管理。
一是建设完善三级四层网格化监管服务体系。结合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工作,充分利用县、乡、村和县、乡、村、企2个纵向监管、监测体系,对县域范围内所有农产品生产主体进行摸排登记、发放统一的农产品生产记录本、加强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开展产品收获前监测、建立追溯档案等工作,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是制定统筹组织、协同管理的有效管理制度机制。政府质量安全领导小组应加强组织,统筹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做好份内事的同时,加强联络,确保各项工作统筹协作,达到最优成效。
三是建立优惠政策。除了实施省、市以奖代补政策,对获证绿色食品企业进行资金补助外,应制定县级地方优惠和补助政策,减少企业在申报环节的资金顾虑和认证后品牌效应跟不上的担忧。同时在产业富民政策方面,对发展工厂化食用菌生产、稻虾共养、设施葡萄等绿色产业的生产主体在用水、用电、用地等方面优先审批,优先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技术,并组织专业人员上门服务。
3.2 加强科技创新,深入推广标准化生产
传统农业根据传统经验进行生产,生产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产量受自然环境条件影响大。为提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必须加大科技研发、加强指导、狠抓推广,深度培育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具体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加大研发试验,制定地方标准。组织当地农科所、产业联盟等专业技术力量,深度研究本地自然条件,引进新品种,以高产、高质、高效为目标,进行生产过程试验并进行总结。不断优化生产种植规程,找出品种、用肥用药等田间操作的最佳搭配组合,明确基地、厂房、加工、收贮运等环节详细标准,并最终制定完成省级地方标准、市级地方标准。目前,灌南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成效显著,先后制定杏鲍菇和金针菇等菇类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设施葡萄种植规程、优质水稻生产技术规程、稻虾混养生产技术规程等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深刻做到“五统一”,即统一选供优质高产多抗良种,集中连片种植;统一印发适合本地区的生产操作规程,明确农产品关键控制点与措施;统一推荐使用和供应安全优质高效农业投入品,定期公布基地允许使用、禁用、限用的农业投入品名录;统一田间管理,规范农事作业;统一收获贮运,确保农产品质量,有效规范了县域范围内农民的生产水平和操作能力,并推动规模化种植得到大力发展。
二是加强宣传培训,指导地方生产。当前农业,规模企业、基地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小散农户仍然是主力军,更具有老龄化、文化水平低等特点。因此,为保证小散农户、规模种植户严格按本地制定的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灌南政府层面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农业技术服务小组,发挥产业联盟、合作联社等行业协会作用,围绕优质稻米、设施葡萄、工厂化食用菌等优势产业,利用农闲时机,组织培训讲师团,
针对地力培肥、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开展培训,并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周、放心农资下乡、科技示范户等活动,将标准化的知识有针对性地送到农民手中,技术小组更是要深入到田间地头进行当面指导,确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018年,全县组织粮油、蔬菜、水果类种植户培训场次26场,参与培训率达70%以上, 发放标准明白纸20 000余份,宣传普及率达90%。
三是全面推广示范,扩大地方规模。在县农委统一技术指导下,各乡镇农技站技术人员深入推广标准化生产,在各村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的协助管理下,各镇、各村标准化生产规程不断扩大。同时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乡村产业得到政府大力支持,全县已有5个乡镇加大土地流转,进一步发展稻虾混养规模化基地种植。
3.3 加强产业联盟,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借鉴山东农业发展经验,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必须以产业化为牵动,调动种植户的生产积极性,解决好小散农户、生产企业、基地、甚至是村集体利益分配问题,提高规模化种植自身要求。
一是培育龙头企业,做好示范带头作用。好的企业具有引领示范作用,能以先进的企业文化带动周边更多的企业、生产主体融入到集体中来,带动一方经济快速发展。随着灌南近几年的积极培育,现有省级龙头企业6家,市级龙头企业23家,主要集中在农业示范园区以及2个乡镇中的食用菌企业、畜禽养殖企业。为适应灌南农业产业发展,下一步将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拓展产业范围,力争在本县四大产业、11个乡镇至少培育1个龙头企业,确保各产业、各镇齐头并进,一个都不掉队。
二是开展合作共赢,合理调配生产资料。如今“单打独斗”已不是主流,在大环境下,“一带一路”、区域经济都讲合作、共赢,小散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村集体与地方龙头企业按照“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原则,建立产业联盟、合作联社,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种植基地,实施股份合作、订单生产等多种形式,实现龙头企业更快更好发展,农户享受土地入股、工资等多种红利,村集体实现产业致富。2019年,灌南创建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1.6万hm2,11个乡镇分别以地方龙头企业为主发展产业联盟,带动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户个人收入增长。
三是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打响品牌号召力。结合海西文化、二郎神文化以及历史深远的南国汤沟酒文化,积极开展宣传攻势和营销策划,形成灌南农产品特色文化品牌,同时申请认定地理标志产品和有机产品,并以部、省、市、县农产品展览会、交易会等平台为载体,通过设展示台,发宣传册,在全国甚至海内外有效宣传灌南地域良好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地方特色农产品。目前已筛选一批特色品牌农产品,如张弯优质大米、锣鼓精品葡萄、香意杏鲍菇、裕灌白蘑菇等品牌农产品,将进行深度包装与开发,使之从农家小院迈向大中城市,让品牌优势逐步向竞争优势和效益优势转化。
本文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