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英
(阜康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新疆阜康 农业管理论文发表)
摘要:当前,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逐渐成为我国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三农”问题中,农民作为主体,是建设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但目前我国的农民在文化层次上较低,而且出现了“农民荒”的问题。而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下大力气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简单分析了新型职业农民的特点等,并探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策略
0
引言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据了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传统农民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身份农民,它强调的是一种等级和秩序,例如:我国古代在社会等级上分为“士、农、工、商”,其中“士”是读书人,代表的统治阶层;“农”代表农民,占据社会的第二阶层;“工”是指手工业者,占据社会阶层的第三阶层;而“商”则是指商人,排名在最末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小农经济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农村地区,农业生产已经开展出现一、二、三产业的分化,必须对传统的农民和农业生产进行改造,使之适应时代的发展。
1新型职业农民简析
职业农民这一称呼,是相对于传统农民而言,在西方的学术界,称现代化的职业农民为farmer,意为农场主,而称呼我国的农民为peasantry,意为传统农民。因为在西方人类学家看来,我国的农民只是追求生计的维持,并没有将农业作为一种产业,相反设法是农产品的利益最大化。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就是以农业为产业,进行多种经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与规则来获取报酬,以实现经济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具有一定技能、素质与社会责任的农民群体。当前,我国要想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首先必须加强农村的基层基础工作,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在此基础上,培养出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然后以工作队伍为基础,开展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并将培训工作与资格认定管理以及政策扶持相结合,打造出“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2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意义
而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材料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开始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时代,但因为我国的农村地区较为偏远,交通不便利,导致农产品的工业化和产业化进程较为缓慢,很多农民为了生计,纷纷外出打工,留守的农民大多为岁数较大的人,这就导致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较为缓慢,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农民荒”问题。这样一来,就导致我国的粮食生产面临着较大的缺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想完成这一任务,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就必须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构建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使农业生产与二三产业相融合,发展不同形式和规模的农业产业经营方式,培育新型农业的经营主体,并健全我国农业工业化和产业化以及社会化的服务体系,从而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这一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三农”问题,真正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实现农村地区的精准脱贫。
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策略
3.1创新培养思路
当前,要想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必须创新培养的思路。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采用分类别、分层次和分地区的三种手段。
3.1.1分类别
所谓的分类别,也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从业者的来源分类别:首先是对现有的农业从业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技能,提高他们务农的本领以及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水平;同时,对农村新生劳动力、返乡农民工以及中职、高职和农校的青年人进行农业就业创业培训,以培育出高素质的农业后继人才;另一方面是对产业进行分类:在实际培训工作中,应围绕本地区农业生产形势以及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依据产业和岗位对培训者进行分类,开展不同形式的培训,以满足新型农业产业对不同职业劳动者的需求。
3.1.2分层次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实际的培训工作中,一方面培训单位依托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阳光工程”以及省市职业农民培训的项目,并按照国家颁布的农业行业职业标准,对农民群众进行农业相关技能的培训,以培养出现代化农业产业的技术工人;另一方面,还要对农民进行创新创业培训,并在政策上进行引导和扶持,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顺利完成。
3.1.3分地区
在同一省市,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在进行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时,在培育目标上还要进行分地区培训,从容实训与出来的人才,能够符合当地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
3.2创新培养模式
在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时,培训单位还必须创新培养的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培训实施主体可以借鉴台湾培育农业后继者的经验,采用“三步走”的模式:首先是让学员了解农业,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如果不能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不仅会影响到培训的效果,还会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亲身接触农业,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促使学员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此基础上,教育工作者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农业生产当中。在实践过程中,教育部门可以与经过资格认证的农业生产示范基地、产业园和农场进行合作,让学员深入这些园区、基地、和农场进行实习,对于通过实习考核的学员,颁发相关的技术证书。完成这一步骤后,还要在政策上予以引导和扶持,引导学员在农业产业方面进行在创业,从而逐步构建本地区农业产业新体系。
3.3完善培养保障体系
当前,要想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逐渐构建农业产新体系,解决当前的“农民荒”问题,化解“三农”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还必须完善培养保障体系。对此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与做法,在制度和法律方面做好保障工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塑造良好的环境。首先是做好新型职业农民资格准入制度。当前,随着农业生产朝着现代化发展,农业生活参和经营也变成一种技术要求较高的工作,要想促进农民群众朝着职业化的方向发展,就必须健全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因为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不是所有的农民都可以适应新型的工业化、产业化的趋势,同时,农业生产是国家基础的产业,俗话说: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农业生产涉及到国家整体的安全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只有建立了农民职业准入制度,才能真正提高农业和农民的地位,才能加强国家对于农业的扶植和监管,才能促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具备有效的抓手。其次,是做好职业农民培育的法制建设,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供法律的支持与保护。
4结语
综上,在农业生产转型发展的当下,我国出现了“农民荒”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发展,我们必须重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本文就分析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意义和策略,这仅为笔者的一点个人浅见,希望能为地方政府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