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锁荣
(朔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山西朔州 农业管理论文发表)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西时指出,山西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打好特色优势牌。朔州凭借其地理位置、气候、光照等综合自然资源条件和悠久的农作物栽培历史,充分发挥小杂粮产业“黄金种植带”的优势,围绕“产得优、吃得香、品牌亮、卖得好”策略,走出了独具特色的杂粮产业之路。
关键词:朔州;杂粮产业;现状;建议
1 朔州杂粮产业发展现状
1.1 基地引领带动规模化种植
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小杂粮价格回升和市场需求量增加,朔州市杂粮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也不断提高。2017年,朔州市杂粮种植面积约9.67万 hm2,产量1.8亿 kg,单产由过去100 kg提高到150 kg左右,提高近1.5倍。全市农民杂粮产业收入达到了12亿元,人均收入近千元。2018年杂粮种植面积10万 hm2,产量2.25亿 kg,与2017年相比,产量提高了25%。杂粮种植已成为朔州市农业生产中具有特色的主导产业[1]。
十三五期间,朔州市委、市政府围绕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开始实施杂粮产业振兴工程,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建设杂粮生产示范基地,通过土地托管、流转、建立合作社的方式实行规模化种植,提升杂粮的产量和品质,带动农民转变观念,开展订单农业,摒弃小块耕作,分散经营的模式,应用现代有机旱作农业集成耕作收割技术,提高杂粮产业的经济效益。
2 杂粮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朔州市杂粮产业多年来不断蓬勃发展,但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2.1 农民种植意愿不坚定
受思想观念和传统习惯的影响,农民商品经济意识较落后,同时由于杂粮种植补贴各地、各品种均不同,部分地区的农民没有尝到杂粮种植的甜头,杂粮种植意愿不坚定,产量低,种植面积不稳定,导致部分企业收粮难。
2.2 销路不畅,打开市场困难
调查显示,销路不畅是目前杂粮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在杂粮的销售中,依然主要是以农民经纪人、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等传统的营销方式为主。外出销售的人员少,难以形成组织体系,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市场竞争力弱。虽然一些企业建立了网络销售品平台,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杂粮供求信息交流系统不完善,销售市场打开难,影响销量。销路不畅往往导致前期大量投入资金无法回笼,资金链断裂,造成企业难以发展的恶性循环,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2.3 专业人才稀缺,产品科技含量较低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努力,山西省已经拥有一支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科研队伍,在育种、栽培方面具备优势,但是朔州杂粮产业在推广、加工利用和产业开发等方面的人才依然稀缺,主要表现在:一是杂粮产业推广人员数量少,整体素质偏低。一线农技人员数量少且多专业不对口,知识更新滞后,待遇差,实用技术得不到及时推广应用。二是企业缺乏自己的技术人员,技术人员数量占比职工人数较低,企业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综合企业经营发展现状,难以留住专业技术人才。
2.4 亟待普及先进的种植技术
杂粮种植对劳动力投入和技术要求较高,在产量较低的情况下,种植技巧、病虫害防治等先进技术的普及变得尤为重要,而农民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多以粮食生产为目标,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品种混杂严重,影响小杂粮现有品质和极高的使用价值。
2.5 龙头企业尚未做强做大,政府扶持力度仍待加强
经过几年努力,朔州市虽然培育了一批具有发展前景的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如山西中藜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山西鑫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加工企业,但龙头企业数量上不够多、规模上不够大,生产效益不高,营销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政府对企业的贷款扶持力度影响着企业的生产运营,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关乎存亡。对种植杂粮的补贴影响农民的种植意愿,也间接影响企业的收购,因此,政府的扶持力度仍待加强。
3 对朔州市杂粮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朔州市杂粮产业前景明朗,现就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相关建议,来积极探索杂粮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3.1 转变观念,树立杂粮产业化思想
农业部门要积极组织农民学习杂粮先进的栽培技术,引领农民正确处理好杂粮种植从“量变”到“质变”,逐步改变农户“零散种植”“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思想,引导他们与企业合作,扩大规模化生产,加强科技下乡下企频率,让想种的农民会种,会种的农民种的好,用科技推动扩大杂粮种植面积,提升杂粮产量,品质。探索建立杂粮生产合作社,群策群力,共同种植和经营,增强农户抵抗风险的意识和能力[2]。
3.2 政府塔台,加大宣传力度
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作为,增强市场宏观调控,调整市场竞争机制,为杂粮产业的良性循环创造条件。为企业搭建更多展销平台,利用每年举办的杂粮文化旅游节、丰收节、农博会等大型平台,实行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免费入驻,主推本土农产品,集中打造区域产品形象。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在各地开办“放心农产品示范店”,不断提升本土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3.3 政策倾斜,加大扶持力度
政府可以根据大、中、小型企业的不同规模,对扶持力度和政策倾斜可做不同规划。集中扶持力度,着力打造一批龙头企业,带动杂粮产业发展。同时,政府还应增强朔州市杂粮产业链中加工和科研方面的引导和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关注国内外杂粮市场的波动变化,不断调整农业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朔州市杂粮产业的可持续良性发展创造条件[3]。
3.4 重视人才,发挥智库作用
培育、引进专业人才,给予优良待遇,留住专业人才,组建智囊团,发挥智库作用。加大农业技术部门对杂粮种植的深入开发,指导农民完善种植结构,推动杂粮育种由一般型品种选育、传统系统选育向专用型品种选育、分子标记辅助杂交育种转变,品种栽培由经验式种植向基于品种特性的配套技术栽培转变,种植方式由分散、人力畜力为主向机械化、基地化转变。将品种推广由盲目推广向生态区域性推广转变,加工方式由传统小作坊向工业化、规模化转变,提高加工、保鲜技术。实现杂粮产业生产商业化,增强产品竞争力。
3.5 推动品牌创建,进一步延伸价值链
品牌建设对朔州市杂粮产业化发展十分重要,以开发品牌杂粮为导向,加大资金投入,着力打造具有地理标志的特色品牌,改变朔州市品牌特征杂乱、体量小、影响力小的局面。同时加强对杂粮名牌产品的创新、保护和管理,制定名牌产品的质量标准、生产标准,大力推行名牌战略,以名牌促发展,树立具有朔州特色的杂粮品牌[4]。可以借鉴陕西榆林的经验,先申请注册杂粮公共母品牌,鼓励中小杂粮企业自发创建子品牌,政府投资利用媒体扩大母品牌的市场知名度,杂粮企业根据自己产品特色推介子品牌的产品特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取得良好的市场效果。
3.6
完善物流体系,进一步打通流通链
做大做强自有杂粮平台,积极利用电商互联网平台,线上线下结合,加强对产品的营销、推广,提升朔州地区杂粮的市场竞争力,使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盈利最大化。同时不断完善适应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需要的乡村快递物流服务体系,提高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覆盖率,提升农村物流作业效率和服务质量,惠及更多老百姓。
此外要积极引进多元化龙头企业,做大现有存量,以加盟的形式或股份的形式参与到杂粮大生产中,形成体量大、话语权多、有定价权的企业联盟。这对于健全杂粮全产业链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杂粮不仅具有较高的食用与医疗价值,也十分符合现代人所追求的绿色营养饮食习惯。因此,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应对朔州市的杂粮产业发展引起重视,力争推动其早日实现标准化生产,为朔州市农业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本文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