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允扬
(四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广东四会 农业管理论文发表)
摘要:近年来,各地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通过卫生村、文明村、宜居乡村、“大清洁、乡村美”等各种创建活动,致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但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群众期望相比,特别是与十九大提出的新的奋斗目标相比,农村人居环境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整治任务还十分繁重。就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存在问题,提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措施。
关键词:农村;人居环境;振兴战略
1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存在问题
去年以来,各地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导向,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全面铺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大力推动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厕所革命,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突出短板,掀起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热潮,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可喜变化。但是,在整治工作中,各地也出现了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
1)思想认识有偏差。主要是存在观望、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没有准确领会十九大精神。部分村干部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责任感、使命感不强,检查考核时认真对待,平常应付了事。整治环境不注意考虑农村实际和村民的生产生活,指导思想有偏差。如有的村出现限制村民养禽畜、要求果园菜地改种花草、柴草农具存放点不注意统筹规划等现象。环境整治不考虑经济承受能力,有的村脱离实际盲目追求高大上,一个村不到100人,却建几百平方米的大广场,有的不能行车的小巷道,水泥铺十几公分厚,十分浪费。
2)宣传发动工作不扎实。镇村干部只满足挂几条标语,宣传发动一阵风,方式方法简单粗暴,有时还用行政命令代替宣传发动,很少逐家逐户深入细致做村民工作,有的村一次村民会议都没有开过。由于大部分村民对环境整治工作不了解,不理解,没有形成共识,因而村民很少参与,既不出钱,也不出力,创建过程中经常因为意见不一大吵大闹,出现一头热一头冷现象,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的工作机制还没能真正建立起来。
3)乡村规划滞后。虽然《土地管理法》已明确规定农村土地所有权属于集体,村民享有的只是一定面积的使用权,但由于受“祖屋”“太公地”等传统观念影响,村干部对村集体土地基本上放任不管,谁占谁用,谁多占谁多用,从而导致村中乱搭乱建、多占乱占集体土地现象十分普遍。由于一直以来不重视村庄规划工作,村级组织不敢大胆管理,大部分村庄布局凌乱,农房建设各自为政,房屋坐向五花八门,生活垃圾到处乱丢,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村巷道狭窄,没有预留公共设施用地,“有新屋没新村”现象十分普遍。
4)资金缺口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各镇村主要还是依赖县级财政安排,自筹资金非常有限。主要是村集体经济能力较弱,有的村基本上没有集体收入,连村干部的工资补贴都发放不了,更不要说投入建设了。而农户方面,由于宣传发动工作做得不好,基本上是观望、等、靠、要,既不出钱,也不出力。由于资金不多,很多投入较大的整治项目难以开展,只能小修小补,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最终影响到整治效果。
2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要措施
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乡村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各地要按照十九大的精神和要求,进一步加强具体工作的协调指导,形成县镇统筹、部门联动、村为主体、村民参与的工作机制,确保取得成效。当前,要突出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宣传发动。改变村民几千年累积下来的不良生活习惯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不能毕其功于一役,靠几条标语更不行。农村群众接受新生事物的过程较长,要见到好处才认可。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一定要走村串户,开好村民会议,把道理说清讲透;要多讲好处,多看成效。万事开头难,只要我们持之以恒,深入细致做工作,一定能得到群众的认可与支持。要建立政府、村集体、村民等各方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机制,动员村民投身美丽家园建设,保障村民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农村往往居住分散,如果没有群众的参与,环境整治工作很难办好,投入再多的资金也很难取得好效果。要想方设法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耐心细致地做群众工作,让群众真心支持、真心参与。
2)技术指导。村庄规划、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专业性较强,要确保取得成效,必须符合农村实际、与时俱进、尊重科学,指导到位。如村巷道规划,要考虑小汽车逐年增加这一情况,统一规划建设,暂时不能建设的,也要提前谋划布局,预留建设空间;污水排放,要按照新的环保要求,实现雨污分流,污水统一管网收集,集中净化处理;墟镇和各村庄内要规划建设垃圾收集点,方便农户定时定点投放生活垃圾。村庄规划不能脱离农村实际,照搬照抄城市那一套,要符合农村村民的生活特点和生产发展需要,既好看又好用。
3)长效机制的建立。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很难,但保持整治成效更难。这方面,我们过去搞卫生村、文明村、宜居乡村创建是有教训的。因此,整治农村环境,不仅要解决眼前问题,也要考虑工作的可持续性问题。目前,相当一部分的镇、村都有应付过关思想,检查考核时就集中力量冲一阵,没有考虑长期坚持。所以一些影响工作持续性的问题没有认真解决。一是经费筹措问题。目前,财政补助给村保洁员的钱是无法满足工作需要的,镇、村必须想办法筹措一部分。二是垃圾分类减量问题。生活垃圾量非常大,如果全部转运到垃圾填埋场,费用难以承受,我们可以在村一级对垃圾进行分类,并就地处理掉一部分垃圾,从而大幅减少需要转运的垃圾。三是村民生活习惯的养成。主要是通过村规民约,约束村民定时定点存放垃圾,不随地乱丢垃圾。四是保洁队伍的落实。从我们实地调研的情况看,凡是有保洁员的村庄,村巷道的卫生都很好,没有的都不理想。因此,垃圾收运转上正轨后,保洁员必须自然村全覆盖,确保村村有人管,使整治成效有长期保障。
4)资金筹措。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二元分治管理机制,政府财政不下乡,只管城市垃圾污水,不管农村垃圾污水。浙江“千万工程”取得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改变了“政府财政不下乡”的财政投入机制,对城市与乡村一视同仁。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今年以来,各省加大了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资金支持力度,用于全域启动村庄清洁行动,由于基层财力有限,国家融资政策收紧,目前各地农村环境整治资金缺口较大。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把握、利用好各种政策、渠道,盘活各类资源,想方设法解决建设资金。要逐步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创新政府支持方式,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以工代赈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支持收益较好、实行市场化运作的农村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开展股权和债权融资。
3 结语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工程,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要有打攻坚战、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全力以赴,久久为功。要坚持把农村环境治理与产业发展、文明乡风建设、乡村治理结合起来,从最基本、看得见、农民可以做得到的事情抓起,先易后难,标本兼治,统筹推进。
本文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