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社杂志社! 北京时间: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期刊简介 栏目设置 投稿须知 杂志封面 在线投稿 作者留言 联系我们
《农业开发与装备》官网邮箱:nykf@vip.163.com ,欢迎投稿!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主办单位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编辑出版 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社
主  编 陈巧敏
副  社 胡进鑫
主  任 李 丹
投稿邮箱 nykf@vip.163.com
咨询电话 010-51459908 025-84346221
社  址 南京玄武区柳营100号
刊  号 ISSN1673-9205
     CN32-1779/TH
邮政代号 28-284

产业分析 您的位置:首页 - 产业分析

发展芒市生态绿色茶产业的思路

已阅:1151

杨志平

(芒市茶叶技术推广站,云南芒市 农业管理论文发表

摘要:简要介绍芒市茶叶生产现状,并结合生态绿色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生态绿色茶叶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生态;茶叶;发展思路

生态绿色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1.1  大面积与低效益的矛盾

芒市茶园面积在1 333.33 hm2以上的乡镇有2个,666.67 hm2以上1 333.33 hm2以下的乡镇有5个,其余的均在200 hm2以上。茶园面积大,经济效益低,主要体现在:低产茶园多,单产低,全市现有低产茶园超出3 333.33 hm2,占全市茶园总面积的37%左右,严重制约着茶叶产量的提高;茶叶销售价格低,亩产值不高,2018年全市干茶平均销售价14/kg,市场疲软,物价上涨迅速,但茶价上涨缓慢。

1.2  茶农的组织化程度

全市有2.15万户7.53万人从事茶叶产业的活动,以德凤云宏等作为茶叶的主导品牌,培养和扶持了一些茶叶生产的龙头和骨干企业,但茶农分散生产经营的格局还没有完全打破,自种、自采、自做、自销,缺乏整体规划,统一标准的实施,不能形成产前、产中和产后一体化服务和全程的质量控制,茶叶品质不稳定,质量难以得到保证,难以按标准化进行生产加工,产品竞争力弱,成本高,效益差。

1.3  名优茶品牌多而杂

一是芒市是多民族地区,民族茶文化丰富,比如:德昂族的酸茶茶文化,景颇族的竹筒茶文化,傣族的礼节茶文化等。但没有充分发掘出来,对外知名度较底;二是芒市现有注册商标18个,但真正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不多,尚未形成真正的品牌优势,在品牌的宣传上力度小;三是芒市茶叶市场散、弱、小,无展销平台,企业自谋出路,茶叶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产品质量安全难以保证;四是茶叶质量追溯制度尚未建立健全,目前芒市茶叶产品只能根据商标和CS认证追溯到生产企业,无法追溯到茶叶鲜叶基地名称和农户。

1.4  茶叶比较效益低下,弃管茶园越来越多

一是当前芒市手工采茶区,每年平均收入为1 600/667m2CTC片区机械采茶每年平均收入为2 500/667m2,一亩茶园一年的收入不及外出务工一个月的收入,农户管茶积极性不高,弃管茶园越来越多;二是在城镇化及易地搬迁过程中,由于人地分离或农户就近就业的因素,茶园弃管现象越来越突出;三是茶叶加工设备落后,加工技术水平低,生产管理不规范,标准化程度低,茶叶品质提升难;四是缺乏资金扶持,产业做大做强难以推进。近年来,芒市茶叶无大额项目资金支持,基地建设、品牌打造和龙头企业投入不足,产业规划难以落实。

1.5  对生态绿色茶叶的认证和换证工作的认识滞后

生态绿色茶叶的生产是在无公害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从茶园的规划、开发、生产加工和质量管理的过程需要经过专门的机构进行认证,这需要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生态绿色茶叶产品的宣传和市场营销都需要有专门的组织和技术人员进行。

1.6  生态绿色茶叶生产、发展的配套技术不完善

生态绿色茶园的生产与开发是茶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系统问题,与其相配套的茶园基地规划建设、茶树良种的选择,茶园肥培管理和病虫害的防治系统以及茶叶加工、包装、储运、保鲜技术和宣传、市场等也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促进生态绿色茶叶发展的思路

紧紧围绕云南省打造千亿茶产业目标,以提质增效为核心,坚持稳面积、增产量、调结构、拓市场、增效益,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基地提升、龙头培育、品牌打造、科技创新、质量保障、市场开拓、文化引领七大工程。按照喝茶、饮茶、吃茶、用茶、玩茶、事茶六茶共舞,三业并举的发展思路,推进芒市茶产业发展。

2.1  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做好短、中、长期规划,认真研究芒市茶产业的发展方向,定位好茶叶产业的发展思路,从政策、资源上给予倾斜,不因领导人的变动而变动。要充分认识到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在山区,而茶叶是山区现有的最大产业,因此,做好茶产业的持续发力,既能确保脱贫,也能巩固脱贫成果,稳定社会。

2.2  加强基地,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为主体,按照有机、生态茶园模式,按照点上创优、面上创新、整体推进的原则,立足芒市茶叶产业优势和资源,以抓茶企名优茶研制、古茶树保护、品牌创建带动勐戛、中山茶区发展;三台山以良种基地示范园推动当地德昂族酸茶、西山景颇族茶文化产品生产;芒海以边销茶带动遮放茶区发展;轩岗以光杏茶树品种改良示范点带动五岔路茶区乃至全市茶树品种改良;象滚塘、河心场、中山以生态茶园为样板的特色茶叶产业示范区的发展格局。运用科学、生态、环保的耕作技术,结合除草与施肥,加强茶园的肥培管理。以此同时采用更新树冠、复壮树势、合理定型修剪、适时采摘,将低产茶园改造和生态茶园建设有机结合,推广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提高茶叶质量,降低茶叶农残,有效促进芒市茶园生态茶园转换步伐。

2.3  发展生态绿色茶叶应与有机茶和无公害茶的开发相结合

有机茶、生态绿色茶和无公害茶是不同水平、但又密切相关的产品,它们总是与绿色、生态、环保等概念相联系。无公害茶生产和消费是市场准入最低要求,内销要符合国家标准,出口要符合进口国的相关标准。有机茶和生态绿色茶叶是按特定标准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并经过专业认证机构审查颁证。要处理好有机食品、生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三者的关系,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地开展有机茶、生态绿色茶和无公害茶的开发[1]。芒市有80%茶园位于山区、半山区,生态系统稳定,病虫害发生较少,山区茶农也容易接受有机农业生产方式,不使用或很少使用化学农药和肥料,具备进行生态绿色和有机茶叶生产的诸多条件,相对比较容易转化到生态绿色和有机茶的生产,选择这些茶园作为起步,加强生态及有机茶基地建设。

2.4  实施品牌战略

选取规模大、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重点培育成龙头企业和推动茶叶精深加工升级,实施品牌战略,将其品牌培育成龙头标杆,以大带小,以强带弱,整合品牌,统一标签,逐步做大做强。

2.5  充分利用芒市茶叶市场集散地的优势,扩大茶叶出口量,促进茶叶销售

芒市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滇西农产品、工业品的主要集散地之一。近年来,芒市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茶产品销售优势,已经成为州内、保山市相邻县市及部分缅甸大众茶产品的主要集散地,拥有自主出口经营权的茶叶企业5家,茶叶年出口量达4 920 t,占云南省茶叶出口量的50%以上,茶叶出口的地位优势显著。

2.6  发展生态绿色茶叶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探索发展茶园旅游产业,提高茶产业的延伸价值。一是以人文、生态、文化为统领,以旅游兴镇,茶业富民为抓手,以发展生态茶叶观光园为平台,充分利用地域特色茶文化、山水风光、民族文化等资源优势,通过以旅带茶、以旅促茶、茶旅融合,依托古代茶马古道的历史背景、国家重点保护的猴山景区和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秀美茶园的荣誉称号,在芒市镇河心场初步形成休闲度假、古迹游览和生态探幽为特色的茶旅游线路,推动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互动。二是桦桃林茶叶基地以入股的方式,借助芒市孔雀谷森林公园的开发,打造孔雀谷万亩生态茶园,集生产、销售、民俗村寨、娱乐、休闲、观光、体验、商务、居住、餐饮为一体的茶旅综合体宣传推介平台,发挥出整合营销传播优势,积极拓展茶叶销售新渠道。三是以大山与村落、古茶与房舍、森林与人相依相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胜境,打造中山官寨古茶园开发旅游村庄,茶山内古老的茶树与原始森林交错丛生,历尽沧桑,生机犹盛,古茶园全靠自然肥力生长,无任何污染,是纯天然的茶乡旅游胜地。四是帮解茶叶基地依托省级茶叶专家工作站的设立,建设标准茶叶观光园,着力打造特色茶园核心示范区,打造集生产、销售、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旅游观光茶。

本文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