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莉
( 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辽宁阜新 农业管理论文发表)
摘要:近年来,国内林业科技发展迅速,大大提升林业整体经济的发展水平,促进不少地区区域生态修复率。但是,由于国内林业科研投入起步晚,在后期与国外先进国家的技术追赶中仍然暴露出许多问题。比如:林业生产周期长,成果转化见效慢;推广体系有待完善,影响到后期推广效益;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大面积见效成果不多等等,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晰的认识,从做好成果转化样板示范,实现以示范促推广的新思路;着力解决推广投入不足的问题,形成多元化的成果转化投入机制;了解林业市场信息和未来走势,逐步扩大林业成果转化率;倡导“四位一体”的成果转化机制,确保既出成果又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等几个方面,就解决好林业科技成果管理与转化路径选择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林业;成果转化;效益分析
1 前言
《林业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力争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国家林业科技创新体系,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5%。 实现这样的战略发展目标,我们必须要正视自己在林业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不足,并能相应的提出路径优化策略。
2 林业科技成果管理与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2.1 林业生产周期长,成果转化见效慢
林业生产周期长,成果公益性强,经济效益不显著,成果转化见效慢。但是,后期形成的社会、生态效益要远远大于体现的经济效益。此外,林业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受地域等限制,出现成本高,后续管理难度大,资金投入不足等风险,短期内难以出现收益。
2.2 推广体系有待完善,影响到后期推广效益
推广体系不健全,现有机构发挥不了应有的职能职责。推广人员整体不协调,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低。且大部分集中在县以上单位,真正在一线的科技人员少,有些推广机构只能完成基本的生产任务。无培训场所,无示范基地,难以正常开展试验、示范、技术咨询和服务工作。特别是近几年,因机构改革,不少地方的县(乡)推广机构出现“脱钩”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推广机构职能的正常发挥。
2.3 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大面积见效成果不多
我们可以看到,在取得的众多的林业科研成果中,单项技术成果多,综合配套技术成果少;增产的技术成果多,增收的技术成果少,增产又增收的就更少了。大面积见效的林业科技成果推广率明显较低。
3 加快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3.1 做好成果转化样板示范,实现以示范促推广的新思路
林业不同其他,生产周期要长,成果转化经济效益低。尤其期间形成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很容易被民众所忽视。对此,寻找有代表性、条件较好、规模适中的实验基地,配套对应的实用技术设备,开发不同类型的科技推广示范基地,走边试验、边示范,以试验示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新思路,将即成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会切实提升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效率。
3.2 着力解决推广投入不足的问题,形成多元化的成果转化投入机制
解决好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投入不足的问题,有赖于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成果转化投入机制。为此,一方面,要继续争取国家对林业科研的投入力度,对应科研项目扩大林业科技推广基金占有比重。而具体的各个地方,对应林业主管部门每年都要从林业重点工程项目经费中划拨适当比例的基金用于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广和关键林业技术的科研攻关。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针对林业发展要营造公正、公平的多元主体经营环境,提供基本的制度架构,搭建好技术交易信息服务平台,鼓励吸引多投资主体参与到林业成果的转化中去。通过上下联动,才能形成发展合力,营造适合林业成果转化的多元投资机制。
3.3 了解林业市场信息和未来走势,逐步扩大林业成果转化率
林业科技成果见效,其价值只有回归市场,才能体现出发展潜能。
为此,第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开发适应性强、效益高、组合性强的产品。比如:推广我省的核桃良种,要把育种、栽培、嫁接、田间管理、经济效益与市场需求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整体技术体系,组合系列化开发。第二,考虑成果的适应性。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要考虑到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生态、自然等的适应性。要尊重科学、讲究科学,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地推广见效快、适应性强的科技成果。第三,以产业化发展为导向。要了解市场走势,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产品主攻方向。比如,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现为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的“沙地樟子松育苗技术”在七十年代初步推广应用,八、九十年代大范围推广,到2010年产樟子松优质苗木已达20亿株,净收益为2亿元左右。现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为百姓致富开辟了新路。
3.4 倡导“四位一体”的成果转化机制,确保既出成果又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
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实现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依赖于计划导向、财务资金保障、生产技术投入、科技面向生产的“四位一体”转化机制。为此,政府部门发挥宏观导向,以科研成果为立项依据。财务部门多渠道开拓资金来源,为成果转化提供保障。生产部门注意实际结合,响应生产科技投入,主动应用转化成果。科技部门要调整好产学研反馈机制,谋思路需求突破,在市场中克服技术难度、解决技术难题。总之,最终科研成果的转化鉴定,需要计划、财务、生产、推广等多部门参与,以确保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现实可行性。
本文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