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社杂志社! 北京时间: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期刊简介 栏目设置 投稿须知 杂志封面 在线投稿 作者留言 联系我们
《农业开发与装备》官网邮箱:nykf@vip.163.com ,欢迎投稿!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主办单位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编辑出版 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社
主  编 陈巧敏
副  社 胡进鑫
主  任 李 丹
投稿邮箱 nykf@vip.163.com
咨询电话 010-51459908 025-84346221
社  址 南京玄武区柳营100号
刊  号 ISSN1673-9205
     CN32-1779/TH
邮政代号 28-284

工作研究 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研究

西北水地春小麦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及其产量稳定性探讨

已阅:573


王存忠

(宁夏中宁县良种繁育场,宁夏中卫 农业管理论文发表

摘要:对于水地春小麦在进行栽培过程中,小麦栽培环境以及植物基因型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性。西北地区具备适宜春小麦存活以及生长的独特区域环境,并且体现为多样的生态环境以及较大的小麦产能波动。在此前提下,对于西北地区栽植水地春小麦应当能够明确当地环境与春小麦基因型的联系,确保水地春小麦可以达到更为稳定的小麦产量状态。

关键词:西北水地春小麦;基因型;环境互作;产量稳定性

引言

在目前现有的各类粮食作物范围内,小麦作物占据较高的比例,并且构成了各地民众日常食用的主要粮食作物。从小麦产量的角度来讲,春小麦作物能否体现稳定的小麦产能状态,其直接决定于小麦种植区所处的特殊区域环境,并且关系到小麦作物本身的基因类型[1]。具体对于西北地区而言,关键在于明确当地环境与小麦基因型之间产生的互作效应,进而给出维持水地春小麦总体产能稳定的措施与对策。

试验材料与试验操作过程

在此次的春小麦栽培试验中,技术人员选择了宁夏地区的普通春小麦作为试验对象,进而探析了春小麦所在区域环境、春小麦基因型以及小麦总体产量之间的关联性[2]。具体来讲,处于苗期的春小麦具有嫩绿色的芽鞘以及半直立的小麦作物形态;小麦作物在进入成熟期后,作物整体呈现良好的群体结构以及紧凑的植株形状,并且具有白色的纺锤形麦穗,成熟后的春小麦作物不带有绒毛。

具体在测试过程中,选择了40粒的春小麦穗粒总数,经过测量可得9 cm的麦穗长度以及80 cm的小麦植株高度。从春小麦基因类型的角度来讲,西北地区目前栽植的春小麦主要为宁春4号的小麦作物类型,此外还包含其他种类的小麦作物。在此前提下,此次试验选择了湿度较高的高寒地区以及黄河沿岸的小麦灌溉区域用于栽培水地春小麦。经由试验对比,得出春小麦所在区域与小麦作物基因型的联系。

影响西北水地春小麦产量稳定性的具体因素

第一是水地春小麦所在的区域环境影响。春小麦作物本身具有较好的耐寒与抗旱特征,因此适合栽培于广大西北区域[3]。然而实际上,西北地区普遍呈现急剧的气候波动状态,并且在春季频繁表现为寒潮以及干旱交替的情形。在此前提下,水地春小麦将会受到明显的种植区域气候影响。除了气候要素给春小麦的总体产能带来影响以外,当地土壤是否达到较好的肥沃状态与湿润度,其也会直接影响到整体的小麦作物产能。

第二是种植技术手段及其他人为因素带来的小麦产能影响。水地春小麦构成了西北当地群众的关键食物来源,并且当地较多的农业种植人员也主要依赖水地春小麦作为农业收入来源[4]。但是截至目前,西北地区仍有很多区域并未能普及栽培春小麦的机械技术手段,而是局限于原有的人工栽培小麦技术方式。在此种状态下,西北地区对于栽培水地春小麦无法保证达到最佳的小麦种植综合效益。并且,当地种植户如果未能掌握相应的机械化小麦栽培手段,那么还会消耗较多的春小麦种植成本。

第三是春小麦作物固有的作物基因影响。对于不同种类的春小麦作物来讲,相应的作物基因型也具有显著差异[5]。水地春小麦经过长期的基因演变,目前已经具有较多的作物基因种类。因此可见,不同基因型的春小麦都会表现出差异性较强的抗旱以及抗虫害特性,进而体现了小麦作物基因对于小麦产能的作用。

水地春小麦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

经过分析可见,水地春小麦在其各个生长阶段内,通常很难避免将会受到外界环境、作物基因类型以及其他因素导致的明显影响。此外,春小麦的总体产量还会受到小麦种植技术给其带来的影响。在此前提下,西北地区为了保证稳定的春小麦产能,那么必须关注小麦种植环境与小麦基因型产生的相互效应,具体包含如下的环境互作影响效应。

在西北地区现有的粮食作物种类中,水地春小麦占据了较高的比例,因此应当属于西北地区长期栽植的重要粮食作物[6]。水地春小麦是否能达到优良的小麦栽培效益与小麦作物产量,其直接决定于小麦作物本身携带的基因。对于GE效应而言,也可称之为环境与作物基因型的互作效应。经过长期以来的摸索与调研,目前已经归纳得出当地环境以及作物基因都会显著影响到小麦产量,并且关系到小麦作物能否体现稳定的产能状态。因此在多数情况下,互作效应将会直接影响春小麦作物的总体产量、小麦作物品质与作物抗性。对于春小麦作物如果能做到明确当地种植环境以及小麦基因型的联系,则有助于运用科学方式来实现小麦作物抗性以及作物产能提升的目标。

具体在探究GE效应时,多数学者都会选择运用双标图的方法来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运用直观性的图解方式,应当能够呈现小麦生长环境与小麦作物品质的多种内在联系,并且还能体现小麦作物固有基因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种植技术人员即可做到因地制宜的选择不同的春小麦栽培区域,最终确保达到春小麦高产、小麦质量优良以及小麦适应性显著提升的目的,对于全新的春小麦品种进行科学的筛选。由此可见,运用GE分析法能够确保达到较高的精确程度。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技术人员已经能做到有效运用环境与作物基因的互作分析方式来探究水地春小麦受到的各种外界因素以及作物自身因素影响,在此基础上给出精确程度较高的互作分析结论。具体而言,运用GE分析的技术手段主要应当包含病原菌、小麦作物肥料、杂交种植技术与其他因素的互作种植影响。此外,上述分析过程还会涉及基因芯片的研究,因此在现阶段的春小麦种植领域体现为广泛的技术运用空间。

西北地区具备独特的春小麦种植条件,尤其是对于水地春小麦具有广泛的种植空间。这主要是由于,西北地区整体上呈现适宜春小麦生长的独特土壤环境以及当地气候环境。但是不应当忽视,并非所有的春小麦基因品种都适合栽植于西北地区。具体在筛选适宜栽培的春小麦品种以前,必须运用基因筛选的方式来进行处理。经过全方位的春小麦基因分析以及品种选择后,应当能够呈现直观性的当地生态环境与春小麦产能的关联性,进而提供了小麦种植技术的参考与根据。

西北地区整体上呈现波动性较强的当地气候特征,并且相比于东部地区而言,该区域具有较为贫瘠的土壤特征。因此,很多植物都不适宜生长于该地区。水地春小麦本身具有良好的作物耐旱性与抗寒性,此类农业作物现阶段已经分布于较广的西北种植区域。但是由于受到多变且复杂的当地生态作用,从而导致水地春小麦在各个种植年度都会表现出明显的产能波动现象。为了达到最佳的春小麦种植效益,则农业技术人员需要做到按照因地制宜的春小麦种植思路来进行全面的种植技术处理,如此才能维持稳定的水地春小麦产能,避免春小麦出现减产的情形。

结语

西北水地春小麦具备优良的环境适应性,并且针对不同基因型的小麦作物来讲,相应的小麦作物产量也体现为明显差异。技术人员通过探究水地春小麦的环境互作效应以及不同基因型导致的小麦产能影响,据此可以给出小麦总体产能提升的对策。因此在西北地区进行的春小麦种植实践中,种植技术人员需要做到正确选择小麦作物的基因型,并且还要做到运用合理措施来进行小麦总体产能的调节与控制。

本文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