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次燕
(礼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礼县 农业技术管理论文发表)
摘要:阐述新玉米栽培技术推广必要性,通过对新玉米栽培技术应用要点进行相关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新玉米栽培技术的应用效果,同时加大推广力度,提高新玉米栽培技术在玉米种植栽培中的应用范围,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
关键词:玉米栽培;技术要点;展望
0 引言
在经济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人口规模扩大,对粮食的需求程度也随之增长,由此可见,在粮食种植过程中,先进的种植技术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具体体现。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农作物之一,近年来为了增加玉米产量,应用最多的技术便是新玉米栽培技术,该技术具有应用简单便捷的特点,同时可以有效减少土壤热量的流失。
1 玉米新栽培技术研究工作开展必要性
我国农业已经迈入绿色高质阶段,玉米生产也转向绿色增产增效方向,实现农业绿色优质发展的重点是优化“控膜减害”、全部回收农膜、无污染和无残留。
1.1
提高玉米生长环境的温度
应用新玉米栽培技术之后,土壤能够更好的吸收来自太阳的辐射能,这样土壤的温度便会得到提高,为玉米生长提供更多的能量,可以为玉米的发芽和生长提供有效推动力。同时,用全膜覆盖将玉米种子覆盖起来,能够减少水分的蒸发量,在雨天还能够避免雨水进入到全膜覆盖中,通过这种办法可以确保土壤中水分的均衡性,而通过这种控制水分均衡的办法稳定的土壤环境更适合玉米生长。
此外,应用了新玉米栽培技术后,土壤的温度便会提高,同时还能有效的阻止土壤温度向外扩散,这样便能够加快玉米的成熟,缩短玉米生长周期[1]。有相关的数据表明,5 cm是最佳的玉米土层播种范围,此时的田地的覆盖温度高于裸地玉米种植温度250℃~300℃,此时的积温可以有效的提高玉米的生产环境,促进玉米的良好生长。
1.2
增强土壤肥力,提高玉米种植
在应用全膜覆盖之后,降水或者是日常灌溉的水分主要通过横向渗透的方式作用到全膜覆盖下的土壤中,这样便可以有效避免水分漫灌导致的土壤板结,同时可以确保土壤透气性的良好程度。另一方面,由于土壤的全膜覆盖使得积温增高,有利于玉米土壤的墒情,促进了微生物的滋长,进而有效地提升了土壤分解、释放有利于玉米生长营养物质的能力;还能够减少土壤中水分和肥力的流失,提高了肥料的应用有效率,有利于土壤保肥。
此外,应用玉米新栽培技术还能够降低田间作业的次数,这能够使种植土壤的土质变得更加疏松,根系的生长空间便会增加,玉米的抗倒伏能力便会提高[2]。
1.3
抑制杂草和害虫生长
由于新玉米栽培技术的应用可以缩短玉米的生长周期,这便可以缩短玉米受病虫害影响的时间,同时减少病虫害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2 玉米新栽培技术研究要点
2.1
选地整地
在进行播种选地时,要注意地势的选择,以肥力佳、走势平坦为主,通常选择低于15°的坡地。在收耕玉米作物之后,需要及时的将土地深耕并进行灭茬处理,且深耕的范围在25~30 cm。此外,还在对地表进行平整处理,并浅耕18~20 cm后才能实施覆膜,以提高玉米播种土壤的生长良性。
2.2
划行施肥起垄
将田垄划分为宽度相同的两行,双行之间大小不同,大行齿距70 cm,以钢筋材料或者木材围成,小行则同样用上述材料围成40 cm的齿距。两行之间用相关的划行器划行,以地边为界,在35 cm的位置划第一道分界线,其次,在沿边处化分小行,从而形成大小不同的双行。施肥肥料以农家肥为主,一般施优质农家肥5 000 kg/667m2,化肥,折纯N 10 kg、P2O5 5 kg、K2O
5 kg、ZnSO4 1 kg,农肥结合整地全田施入,化肥在起垄时集中施入窄行垄带内。
根据作物种植趋势,对垄台进行开沟起垄,并沿等高线进行缓坡开沟,形成大小两个垄,宽度分别为70 cm、40 cm,高度分别为10cm、15cm。垄之间不仅有着大小差异,也有着高度的差异。机械起垄覆盖可用于土壤状况良好、当地条件有利、交通便利的地区。
2.3
土壤处理
对于深受害虫侵害的地域,需要在起垄时混入有毒土壤撒施;对于杂草横生的地区,需要用相关的喷撒药剂边起、边喷、边覆盖。在进行药剂勾兑和喷洒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防治药物的侵蚀。
2.4
覆膜
一是秋季覆盖(10月下旬至土壤封冻前);二是春季顶凌覆膜(3月上中旬土壤昼消夜冻时)。既整地起垄后,在实施覆膜的过程中,需要按照0.008~0.01 mm的数据对底面进行覆膜处理,且相邻的两个膜之间要紧贴,不能存在空隙,以5~6 kg的用量均匀的覆盖在每亩之间。田垄的大垄中间通常为两膜的相接点,利用表土可以实现地膜压力覆盖,且要保障膜与垄的紧贴。
覆膜时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用土腰带进行横压,预防膜被大风揭起;对降水实施有效的拦截。一旦覆膜完成,就需要大力加强保护管理,禁止动牲畜进入土壤,预防膜被大风揭起,需要定期检查田垄覆膜情况,一旦发现出现破损问题,需要及时用细土进行遮盖[3]。
2.5
种子准备及处理
选用良种选择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品种,如东单818、正大12、东科308、辽单588、富友968、兴达5号、东单13号等品种。从原则上来讲,在对种子进行处理,需要选择经过包衣的种子,在播种前要仔细筛选,对未包衣的种子需要进行药剂拌种处理。
2.6
适期播种
10℃,是最佳的播种低温温度,一般在4月中下旬。播种密度:长玉1号、兴达5号、东单13号、东单11号等大穗稀植型品种以3
000~3 500株/667m2为宜,株距为35~40cm;东单818、东科308等品种以3 500~4 000株/667m2为宜,株距30~35cm;正大12号、辽单588、长城799等密植型品种以4
000~4 500株/667m2为宜,株距25~30cm。
播种深度一般为3~5 cm,每穴播种2粒。对于较小的种子而言,需要进行浅一点的播种,在播种后还要使用细砂或畜禽粪便、植物灰等松散材料封闭种子孔。
2.7
田间管理
苗期玉米种子的管理主要是为了培育健康的秧苗,这需要早期的苗能够生长快、质量好、长势佳、发育壮。出苗时要在每一个孔中提出一个坚实的嫩芽,确保均匀的生长。
中期管理。当玉米进入大喇叭期时,10~12片是普遍的叶片伸展数值,此时的穗肥需要达到15~20 kg/hm2的尿素。具体的增肥方式是采用玉米播种机或双方间的孔道追肥,并在150~200 kg的水中进行深施或溶解,形成需求的液体肥,以50 ml的灌盖量进行孔内浇灌。同时要注意防治玉米螟、瘤黑粉病等。后生长时期。重点是生殖生长,它决定了玉米穗的数量和重量。管理的重点是预防过早死亡、颗粒物增加或发生病虫现象。当发现玉米出现缺肥胖时,应及时进行增肥处理,通常使用达到5 kg/667m2的尿素剂量。
适时收获。当玉米苞叶干枯,黑层出现,乳线消失时为最佳收获期。如收获时期过早,每早一天减产5%。
3 玉米新栽培技术未来展望
通过制定相关的农业发展方针与政策,创造良好的玉米工业发展环境。为了推广新玉米栽培技术,需要不断的加大对新型玉米种植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力度,同时还需要充分发挥农业农村部门的宣传推广效果,以此来推动农业发展和玉米种植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前进,同时还需要做好向农民推广玉米新栽培技术的工作。
上述建设宣传工作的开展均需要资金的支持。为此,各级政府需要从资金角度给予玉米栽培技术推广一定支持和补贴,并结合实际推广情况制定合理的推广方案,确保种植人员在应用了新玉米栽培技术之后能够得到相应补贴和帮助,提高农民应用新玉米栽培技术的积极性,进而扩大新玉米栽培技术推广效果。
4 结语
在玉米种植中应用新玉米栽培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玉米产量,由此可见,玉米栽培技术的应用十分有必要,相关人员也需要进一步开展关于的新玉米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同时在应用新玉米栽培技术时,需要考虑到玉米种植地的自然条件,如本文中涉及到的地区,这样才能实现对新玉米栽培技术的针对性应用。
本文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