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红艳
(公主岭市环岭街道办事处农村经济管理站,吉林公主岭 农业管理论文发表)
摘要:随着新时期发展,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开展过程,要重视加强管理,从而才能为农村经济建设工作开展奠定良好基础。通过实践分析,有效的总结了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进一步分析,有效的提高了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希望分析能够为相关工作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农业经济;经济管理;经济发展
0 引言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进一步为国家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从实际分析,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与农业现代化生产与发展息息相关,基于此,要提高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积极做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1 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1.1 激发农民积极性
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作为主要的主力军即为广大农户群体,也是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点,由此可见如何激发广大农民群体的积极性,成为提升农村经济的关键所在。而农民积极性的激发难度相对较大,需要遵循不同的理论与原则。根据马克思的劳动财富创造理念,相关的政府基层单位,要积极主动地引导农户个人进行努力,从而更好满足社会需求,尽管这一行为本质上是“自利性”,但与农村经济建设的关联度却较高,能够做到最大程度上挖掘农户对生产作业的积极性,并使其进一步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在不知不觉中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和消费力。在以往发展过程中,基层政府只注重在基建上的建设与完善,没有充分意识到挖掘农户本身的力量,使得经济发展的关注度不够完善和充分,最终导致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上限往往相对较低,因此鼓励农户、激发积极性成为当前关键性任务之一。
1.2 明确农村经济发展地位
为了拉动中国农村的持续增长与进步,需要经由国家政府统一宏观调控,明确农村经济的发展地位,使得其深化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性动力,促进农村发展。尽管目前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增长速度不断提高,但在整体的经济规划上存在明显的缺陷,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地位始终得不到应有的持续性重视,造成了经济发展上的不平衡,限制了经济增长的速率。农村经济是中国经济总量上不可分割的重要环节,只有从根本上明确农村经济增长的地位,才能更有目的性、战略性地进行政策倾斜与物资扶持,帮助农村以更好的姿态完成发展目标,助力经济持续增长。
1.3 指明发展方向
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确定较为明确的发展方向同样也是比较基本的一个前提条件,其同样也需要在农业经济管理中予以明确。这种农业经济管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方向明确作用主要就是指引农村经济向最为理想的方向发展和努力,有效规避农村经济发展中可能面临的各类问题和波折,能够促使农村经济发展的效果实现最大程度优化,最终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从根本上来看,农村群众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是客观事实,因此其难以根据需求以及走向进行事实判断,做出最契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的变化。所以,作为国家层面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为其设计针对性的发展战略,有目的性地引导农村完成经济增长,有效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与经济损失,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增长。
2 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2.1 规范农业经济行为
从过往的经验来看,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制约其快速增长的原因在于,其发展相对更为各自为阵,出现明显的混乱性,难以将力量集中发挥,导致其发展速率较慢,甚至出现负面影响与作用,带来负面经济增长的局面。同时,在农村由于人均的文化素质水平相对较低,造成了一定“鱼龙混杂”的局面,不利于农村更好展开经济建设的工作,使得原本的农户工作的积极性不断降低。因此,在进行农业经济发展建设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农业经济行为的规范作业。保证每一位农户处于公开、透明且公平的大环境下进行作业,营造良好的大繁荣景象,保障各个工作能够根据秩序,依次、有序地推进,并且形成良好的可持续化循环。
2.2 完善农村经济发展制度
仅仅追求公平、完善的经济行为是远远不够的,为了保证当地的基层单位以及广大的农户群众能够有依可循,真正意义上执行良好的经济行为,推动经济的正向增长,就需要建设专门的经济发展制度。要结合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与要求,围绕农村本身的优势以及不足,有目的性地设计专门的保障制度。从实际情况来看,农村经济建设的制度所涉及的内容相对较多,其制度建设也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际农村经济管理中不断执行,也需要在不断的工作中建设更为适宜的制度与体系,使得其发展状况能够深度匹配当地农户需求,真正意义上为农户群众所服务。而农村经济建设的制度需要涵盖多元化的内容,除了要正确地导向农村经济建设的内容以外,还需要出台一定的应急措施与方法,即使出现了一定规模的经济危机等情况,也能引导广大农户群众第一时间应对,最大程度上减少经济财产的损失。
2.3 制定有效扶持政策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更好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作用价值,保障其促进作用较为突出,必然需要重点围绕着相关具体政策进行合理制定,这也是较好实现制度保障作用的基本条件和重要手段。从本质上看,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硬件、软件设施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与落后,为了更好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起步,有目的性地应对各类潜在的问题和不足,就需要国家政府根据各个农村的实际需求以及困难,有针对性地予以一定的扶持战略,包括政策上的优惠、放宽以及资源的倾斜,以求搭配当地的农村经济建设制度共同运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夯实基础。
3 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解决措施
3.1 优化农村经济发展方案
任何工作的推进与完善,都离不开专门的方案予以规划和扶持,在农村的经济建设中方案的设置尤为关键,也是保障其发展有序性、目的性的核心条件之一。为了更好保证最终方案的质量与价值,就需要建设在良好的前期考察基础之上,需要围绕核心展开详细探究,确保经济发展有实际价值,在解决各类难题的基础上,需要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优势与薄弱,分析匹配已有的经济战略模式是否具备价值,从而最大程度上保障农村经济发展方案的可操作性,为后续的工作推进落地打好坚实的铺垫。
3.2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相较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实际上农村的经济建设具备丰厚的资源基础,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是制约农村经济持续取得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当地的基层部门也需要深入考察农村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出台资源利用方案,旨在进一步提升资源的使用率,获得更好的经济刺激效果。需要前期做好明确的统计、筛选和归类的工作,了解到区域范围内的已有的资源数量和类型,并根据明细内容做出指向性的规划,确保每一种资源都被最大程度上加以利用。与此同时,还需要搭配前沿的科学技术,做到深度利用好中国农村的资源,使其能够正向推动农村经济建设,获得最佳的使用效果。
3.3 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在国家的宏观政策扶持以及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情况下,农村经济建设已经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提升了当地的经济效益。然而,尽管农村经济获得了增长,但其相关的资源与环境却遭受到了诸多的破坏,反而需要更多地经济反哺改善当地的环境,难以落实可持续化发展的目标与要求。因此,在现阶段的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之中,除了要提升经济效益以外,还需要同步考量到当地的环境因素,始终将“绿色发展”、“环保发展”纳入为经济发展规划中的核心要义,推动当地契合中国提出的可持续化发展经济战略,将对环境的负面作用控制在最小范畴,才能更好以合理、完善的姿态推动经济发展。
4 结语
结合以上研究,对农业经济管理的积极作用进行了阐述,通过实践分析,在有效的管理工作开展过程,要重视发展绿色农业,积极推动环保型农业发展,从而才能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进一步为农村经济建设工作开展提供有效助力。
本文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