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振峰
(平泉市国有黄土梁子林场,河北平泉 农业管理论文发表)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新时代林业建设必然要朝着以“生态”为主的环保建设上不断前进。简单阐述了生态林业工程的内涵与原理,分析了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基本原则,重点讨论了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发展的有效途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林业工程;基本原则;有效途径
0 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生态危机”成为中国现阶段面临的一项主要问题,在此影响下社会发展对林业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对林业建设有了明确要求,即林业建设过程中必须要以社会经济与林业资源的平衡为主,将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首要途径,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1 生态林业工程的内涵与原理
所谓生态林业工程,就是在生态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保护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在生态林业发展进程中,需要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林业建设方案,充分发挥森林效应并提高其林业自身的调节能力。多目标、多层次、结构有序是生态林业相对于传统林业的优势,这些优势不仅能够确保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而且能够增强林业系统循环开发的力度。生态林业工程的原理包括了整体性原理、综合性原理以及食物链原理,整体性原理是指人工自然生态系统在功能上实现协调与明确分工,在有着一定比例的各个组分共同作用下推动生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综合性原理是指生态系统中各因子以其独特的计算单位构成综合体,并能够直接影响到自然环境中的生物;食物链原理是生态学的主要原理,其在生态林业中的体现就是绿色植物、草食动物、肉食动物、低等生物之间的生物链循环,在循环的作用下进一步保障生态林业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2 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2.1 动态平衡原则
动态平衡原则是保证生态林业稳定发展的基本前提,在林业资源拓展的基础上也必须要考虑经济效益。林业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拓展绿地面积、保护生态环境,在此情况下人类活动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生态林业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林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在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中要合理划分公益林与经济林的比例,使建设工程能够做好应对问题、规避风险的准备,进而有效地避免造成要种的经济损失。除此以外,生态林业的建设能够保障自然森林资源的稳定发展,而且在后期林业维护中投入成本也会越来越少,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
2.2 可持续发展原则
生态林业的建设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活的环境,“以人为本”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此原则的要求下现代林业需要格外重视人们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人口数量在不断膨胀,随之引起了绿化面积逐渐减少与环境污染逐渐加剧,为了为子孙后代留有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在可持续发展原则下就应当加强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这样一方面可以防止水土流失等灾难性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自然环境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2.3 技术配套原则
森林是生态系统中的自然资源,也是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对自然环境有着直接性的影响,在进行生态林业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重视自然资源与周边环境的相互作用于相互制约,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优化处理。生态林业与其周边环境的平衡发展就构成了一个新的体系,在生态食物链原理的应用下,自然森林与生态林业中存在的病虫害会大幅减少,同时其中的生物种类也能充分体现出多样性。因此,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要遵循技术配套的原则,结合地区自然环境与地理位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树木品种,进而保证生态林业的稳定发展,
3 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发展的有效途径
3.1 树立生态经济思想,加强生态林业建设
生态林业建设集自然、经济、社会等为一体,其中经济是工程建设的基本保障,现阶段从树立生态经济思想以及确定经济结构入手是推动整个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最有效途径之一。首先,林业工作人员需要重视林木的合理选择,在保证环境适宜的基础上选择抗虫性高、生长速度快且质量上乘的林木品种,最大程度地缩短生态林业的成长周期,进而确定初步且稳定的经济林业结构;其次,林业工作人员需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将侧重点放在多样性林业产品的开发与延伸上,再充分利用现代化加工技术,创新提条适应于林业循环发展的道路,将其中对林业产品开发有负面影响的因素摒除在外,进一步推动生态林业的可持续发函;再次,充分发挥水果市场以及森林旅游的优势,强力实施经济林绿色攻坚工程,科学规划布局明确发展目标,制定适合于当地发展的林业建设方案,并展开有效的培训提升相关人员的栽植与管理水平,进而实现优化现代林业经济结构以及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目的。此外,林业工作人员需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升林业资源与林业产品的利用率,并同步拓展生态林业发展经济生产链,为推动生态林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更强的动力与力量。
3.2 遵循现代市场需求,合理划分林业范畴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林业建设下的建设方案已经不适应于现代市场的需求,这就要求应当从市场经济需求的方面出发,将生态林业范畴合理划分为公益林与商业林两大类。公益林是指能够为国家以及相关生态林业组织提供可利用的林业资源,商业林是指由经济社会中的现代企业或者个人对林木进行合理利用以及开发,将其转换为可用于商业发展的生态资源。公益林与商业林的科学划分,能够有效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问题。除此以外,为了确保生态林业的稳定发展,相关部分应当制定“谁受益,谁负责”的管理制度,使人们能够意识到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意义,并能够有效防范林业资源在人为因素下被大肆破坏的问题。
3.3 抓好配套工程建设,加强林业治理力度
现如今,水土流失以及土地荒漠化是中国土地面临的一项重大问题,也严重阻碍了生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配套工程建设从技术层面也可以概括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高效防护,这就要求着林业工作人员应当从土地资源本身出发,加强对林业的管理与治理,从而实现保护生态环境、降低灾害发生几率的目的。退耕还林是大力推广且重点实践的生态林业建设制度之一,不仅能够有效地防固沙土、减少水土流失、拓展绿化面积,而且能够提升土地资源的开发性与利用率。退耕还林制度的实施,对现代农业生态结构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同时也为农民提供了新的种植策略,有效地提升了农民经济收入与生活质量。退耕还林工程有着持续性与长久性的特点,因此必须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努力,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得以有效的开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同时也对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因此需要从树立生态经济思想、加强生态林业建设,遵循现代市场需求、合理划分林业范畴,抓好配套工程建设、加强林业治理力度等方面做起,不断探索并创新有效途径,从而为后续稳定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本文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