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社杂志社! 北京时间: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期刊简介 栏目设置 投稿须知 杂志封面 在线投稿 作者留言 联系我们
《农业开发与装备》官网邮箱:nykf@vip.163.com ,欢迎投稿!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主办单位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编辑出版 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社
主  编 陈巧敏
副  社 胡进鑫
主  任 李 丹
投稿邮箱 nykf@vip.163.com
咨询电话 010-51459908 025-84346221
社  址 南京玄武区柳营100号
刊  号 ISSN1673-9205
     CN32-1779/TH
邮政代号 28-284

工作研究 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研究

北方旱作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已阅:880

董 存

(隆化县农业农村局,河北隆化  农业管理论文发表

摘要:比较传统旱作区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展现出极大的经济优势。就北方旱作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做重点阐述,在介绍其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的必要性以及先进性,也对其未来该技术的发展应用进行展望。

关键词:北方;旱作区;保护性耕作技术

1  前言

保护性耕作是一项现代化的农业新型技术,其依托的载体是先进的农业机械装备。那么对于北方旱作区来说,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现状如何,未来的发展又如何呢?带着上述问题,以“北方旱作区保护性耕作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技术的应用现状出发,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的建议与对策,希望能为进一步做好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供有力的依据和参考。

2  北方旱作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探究与分析

2.1  我国保护性耕作技术概述

国内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引进,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经过十余年的研究和探索,应用范围得到不断扩大,而且逐渐建立起来一整套相对娴熟的技术体系。相对于传统的耕作技术而言,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效果明显,土壤流失率大大降低,大风扬沙得到有效控制,而且通过这项技术的应用,土壤的蓄水量在休闲期得到有效提升,改善和提升了水肥的利用效率,作业工序得以有效简化,农作物的产量得到显著增加[1]

从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是尤为必要的,在传统的农业耕作中,往往会导致土壤的严重暴露,导致风沙侵蚀现象尤为严重,再加上不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土壤的状况不尽如人意,土壤的肥力状况受到严重影响,农业生态不断恶化,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要想真正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耕作,切实做好秸秆还田以及少免耕播种等。

    相对于传统的耕作来说,保护性耕作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环保效益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优势。大量的研究表明,通过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作业程序得到简化,尤其是土壤的耕作次数得到有效减少,农业生产成本得到控制,因此经济效益更加理想;在生态效益方面,由于秸秆的有效覆盖,土壤的整体状况得到有效改善,干旱时候土壤不容易产生裂缝,降水充足的情况下也不容易导致积水现象的发生,有机质的含量得到有效改善;在环保效益方面,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使得传统的秸秆焚烧得到有效缓解,大气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2.2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效果分析

在北方地区,旱地比例多,因此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通过这项新型技术的与应用,传统耕作技术的弊端得以克服,主要的原理在于自然降水效应的产生,最终也成功实现了对于成本的控制。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提升了土壤的蓄水能力,尤其是大大提升了自然降水的利用效率,为农作物的良好生长发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改善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通过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大大增加,秸秆粉碎技术的应用取代了传统的土地深翻,有效缓解了降水冲蚀以及径流现象可能导致的不良影响,逐渐改善土壤的质量。

2.3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困境分析

虽然说保护性耕作技术有着传统耕作技术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也面临着一些难题和困境,具体来说,主要在于:

1)技术本身的复杂性。保护性耕作技术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复杂性,再加上秸秆还田技术需要配套的农业机具,可操作性受到制约,如果不能够因地制宜合理使用的话,效果必然受到很大影响。

2)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同样需要做好病虫害以及草害的预防,但是很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因此一定要立足当地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防治技术。

3)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环节之一就是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如何做好相关处理,保证其气体的排放不会加剧大气环境的恶化至关重要。

4)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地方政府一定要和相关部门一起,在保护性耕作技术深入探索的基础上,了解当地的实际状况,可以事先进行小范围的示范应用,待效果达到预期后,再进行广泛推广。这项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切忌盲目进行,因地制宜是最为基本的原则。

事实上,一项新技术的推行,要被广泛接受和认可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对于农民而言,他们的素质存有很大的差异。为此,建议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印发宣传材料等形式,广泛宣传保护性耕作。进村入户,召开保护性耕作现场会,到保护性耕作先进地区参观学习,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识。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过程中定期或不定期开办专业技术培训班。一是培训村领导干部,让他们带头搞好宣传、试验、示范等工作;二是培训农民,让他们了解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产生、发展、应用现状,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优势,达到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自愿接受新生事物的目的;三是培训机手,使他们掌握保护性耕作机具的原理、使用、调整、维护、修理技术,达到会使用、会调整、会维修的目的。

3  结语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但是这项技术尚且有不完善和需要解决的难题。一定要转变思想,提升认识,充分肯定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优势,然后立足实际,做好应用和推广,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优势,为加快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本文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期刊